[发明专利]一种热控结构及包括该热控结构的卫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7974.5 | 申请日: | 2022-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5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轩;赵益涛;刘嫣洁;隋愿愿;段友东;于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G1/50 | 分类号: | B64G1/50;B64G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王喆 |
地址: | 4314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包括 卫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控结构及包括该热控结构的卫星,该热控结构包括泵组件;通过管路与泵组件连通的旁路组件;通过管路分别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的热控组件;以及通过管路分别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的辐射散热器;热控组件包括:第一舱板、第二舱板、第三舱板和第四舱板;第一舱板、第二舱板、第三舱板和第四舱板均包括板体,板体包括形成于板体上的接入口和接出口,以及形成于板体内的流体通道;接入口和接出口分别与流体通道连通;第一舱板的流体通道和第二舱板的流体通道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形成第一流体回路;所述第三舱板的流体通道和第四舱板的流体通道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形成第二流体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控结构及包括该热控结构的卫星。
背景技术
传统卫星的热控设计是热控和结构分别独立地进行设计、计算、生产和组装,这种独立化的研制模式使卫星研制周期很难缩短。并且传统的热控、结构一体化设计,无非是在舱板内预埋热管、在表面实施热控涂层或多层隔热材料、并粘贴补偿加热器等方式。由于不同功能的卫星载荷差异性较大,导致热管存在差异化设计、加热器的位置也不同,因此这些热控方式没有达到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并且热控总装周期长、工艺复杂,无法实现几百、上千、上万颗卫星的批量化生产,并且传统的热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型、大功率卫星的散热需求。
因此,要实现大功率卫星高度模块化和批生产的能力,采用新型的热控结构,是未来主流技术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控结构,该热控结构提升了整星热控的可靠性,简化了舱板加工流程,缩短了舱板加工周期,简化了热控结构总装工艺步骤,缩短了整星研制周期,适于卫星的批量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控结构,包括:
泵组件;
通过管路与泵组件连通的旁路组件;
通过管路分别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的热控组件;以及
通过管路分别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的辐射散热器;
所述热控组件包括:
第一舱板、第二舱板、第三舱板和第四舱板;
所述第一舱板、第二舱板、第三舱板和第四舱板均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形成于板体上的接入口和接出口,以及形成于板体内的流体通道;所述接入口和接出口分别与流体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舱板的流体通道和第二舱板的流体通道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形成第一流体回路;
所述第三舱板的流体通道和第四舱板的流体通道与泵组件和旁路组件连通形成第二流体回路。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热控组件包括用以配置于卫星顶部的第一舱板;用以配置于卫星两相对侧部的两个第二舱板;用以配置于卫星另外的两相对侧部的两个第三舱板;以及用以配置于卫星底部的第四舱板。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泵组件与其中一个第二舱板的接入口连通,该第二舱板的接出口与第一舱板的接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舱板的接出口与另一个第二舱板的接入口连通,另一个第二舱板的接出口与旁路组件连通;
所述第四舱板还包括与第四舱板的流体通道连通的分流接口;所述泵组件与第四舱板的接入口连接;所述旁路组件与第四舱板的接出口连接;所述第四舱板的流体通道通过分流接口分别与两个第三舱板的流体通道连接。
此外,优选地方案是,所述第一舱板的流体通道包括分流部以及对称设置于分流部两侧的两个汇流部;所述分流部的水平截面呈六边形;两个汇流部的远离汇流部的一端分别与接入口和接出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79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