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51128.2 | 申请日: | 202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7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梁冰洋;张永华;周远国;李白萍;李东;韩晓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08 | 分类号: | H01Q15/08;H01Q19/06;H01Q15/24;H01Q15/00;H01Q5/25;H01Q1/36;H01Q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刘长春 |
地址: | 71005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状 宽带 增益 六边形 阵列 介质 透镜 | ||
1.一种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透镜包括:离散介质透镜(1)和馈源天线,其中,
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形状为正六边形,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包括呈阵列分布的若干介质单元结构,且每个所述介质单元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空气柱(11)、介质柱(12)和十字形介质柱(13),其中,所述空气柱(11)和所述介质柱(12)均为正六边形,所述介质柱(12)的一端设置有正六边形凹槽结构,所述空气柱(11)位于所述介质柱(12)的所述正六边形凹槽结构中,所述十字形介质柱(13)的一端与远离所述空气柱(11)的所述介质柱(12)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馈源天线处于靠近所述空气柱(11)的一侧,在高度方向上,靠近所述馈源天线的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面为平面,远离所述馈源天线的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面为曲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介质单元结构之间的距离为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介质柱(12)的高度从边缘至中心逐渐增大,所有所述十字形介质柱(13)的高度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柱(12)在高度为h时提供的修正透射相位的计算公式为:
φc=φh-2π(hmax-h)/λ0
其中,h为所述介质柱(12)的高度,φc为修正透射相位,φh为在工作频率下的透射相位,hmax为所述介质柱(12)的最大高度,λ0为在工作频率下的波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补偿相位的计算公式为:
mod[φtot(xmax,ymax)-φtot(x,y),2k1π]=φc-φc(xmax,ymax)
其中,φtot(x,y)为坐标(x,y)处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补偿相位,k0为传播常数,且k0=2π/λ0,F0为焦距,mod为取余函数,φc(xmax,ymax)为所述介质柱(12)的最小高度所对应的相位,(xmax,ymax)为距离原点最远的介质单元结构的中心坐标,k1为最大高度hmax的所述介质柱(12)的最大相移2k1π的周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散介质透镜(1)的材料包括3D打印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柱(12)的高度与透射相位之间的关系为:
φ=-47.13*h+235.2632;
其中,φ为透射相位,h为介质柱(12)的高度,且5≤h≤7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柱(12)的外边长h1为中心频率对应波长的1/4,所述介质柱(12)的内边长h2为外边长h1的0.76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馈源天线包括线极化天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蜂窝状超宽带高增益六边形阵列介质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馈源天线为喇叭天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11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