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150303.6 | 申请日: | 2022-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06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 发明(设计)人: | 颜润润;田爱军;晁建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28;C02F3/02;E02B1/00;E02B3/00;E02B3/10;C02F101/10;C02F101/30;C02F103/00 |
| 代理公司: | 保定运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33 | 代理人: | 毛洪芬 |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南京市中国(江苏)自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水体 污染 治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河道水体治理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装置,包括上游河道、下游河道和净化池,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挡水板,上游河道通过第一连通管与净化池连通,净化池通过第二连通管与下游河道连通,第一连通管的高度高于第二连通管的高度,净化池上端开口,净化池内设置有微藻,微藻用于净化流入到净化池内的水体,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河道水体污染治理方法。本发明利用固定的净化池对水体进行净化,有效降低微生物被冲刷的现象,最大限度利用微生物实现水体污染治理;此外本发明具有能量损耗低的优点,可有效降低河道内水体的氮磷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水体治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多,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水体环境中,导致河道内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明显升高,造成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水体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常规的河道生态修复过程常采用动植物、微生物等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目前的生态修复措施主要是往河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手段,例如将微生物固体净化球投放到河道中。微生物固体净化球投放到河道之后,在重力作用下沉入到河道底部,此过程只能对河道底部有限范围内的水体进行净化,并未得到合理、最大化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固体净化球投放数量有限,当河道流速过大时易被冲刷,无法实现在固定区域进行水体治理的效果。
鉴于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设计一种能够在固定区域内实现水体净化,避免投放微生物被冲刷,最大限度的利用微生物实现水体污染治理装置和治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装置及治理方法。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装置,包括上游河道、下游河道和净化池,所述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之间可拆卸连接有挡水板,所述上游河道通过第一连通管与所述净化池连通,所述净化池通过第二连通管与所述下游河道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连通管的高度;
所述净化池上端开口,所述净化池内设置有微藻,所述微藻用于净化流入到所述净化池内的水体。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池内设置有微藻管柱,所述微藻管柱内壁和/或微藻管柱外壁设置有第一碳布,所述第一碳布上接种有所述微藻。
进一步地,还包括硝化膜组和起吊机,所述硝化膜组包括吊盘、吊环和硝化管柱,所述吊盘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吊盘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所述吊环,所述吊环与起吊机可拆卸连接,所述吊盘下表面连接有所述硝化管柱,所述硝化管柱的直径与微藻管柱的直径不等,所述硝化管柱内壁和/或硝化管柱外壁设置有第二碳布,所述第二碳布上接种有厌氧氨氧化菌和氨氧化菌,通过起吊机吊装所述吊环使所述硝化管柱有选择地套设到微藻管柱内侧或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池周侧设置有循环主管,所述循环主管为环形结构,若干个所述循环支管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净化池内侧,所述循环主管内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设置在两个相邻所述循环支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游河道内设置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的输入端与所述上游河道连通,所述提升泵输入端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连通管输入端的高度,所述提升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净化池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游河道和/或下游河道底部设置有生态袋,所述生态袋内填充有河道污泥,所述生态袋内播种有沉水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上游河道和/或下游河道上方设置有光伏板,所述光伏板分别与所述起吊机、提升泵和循环泵电性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503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