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游生物自动采样装置及其自动采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39042.8 | 申请日: | 202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9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胡红娟;吴辰熙;敖鸿毅;熊雄;曾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40;G01N3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潘行 |
地址: | 43007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游生物 自动 采样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游生物自动采样装置及其自动采样方法,包括转动控制箱,所述转动控制箱上设置有样品盘,样品盘上侧均匀布置有若干样品瓶孔,样品瓶孔内放置有样品瓶,所述样品盘上侧设置有固定液进样器;所述转动控制箱上方布置有密封样品桶,在密封样品桶内布置有浮游生物网,浮游生物网底端通过样品出口与所述样品瓶相连;所述密封样品桶底端设置有出水系统;所述密封样品桶上侧设置有样品进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的浮游生物自动采集器,适用于湖库、河流固定点位重复采样,能够长时间、自动采集浮游生物,节省科研人员工作时间,为监测浮游生物,评价水环境质量提供帮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生态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浮游生物自动采样装置及其自动采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我国大部分湖库及河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水体已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藻类水华现象时有发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作为浮游生物的重要类群,几乎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水体中,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浮游生物对水体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示和预警作用,对浮游生物进行监测有助于评估水环境质量,因此对浮游生物进行生态调查具有重要意义。浮游生物样品的采集正在被广泛应用。
现阶段浮游生物定性及定量样品采集基本是全人工采样,对于一些需要定时监测的水体来说,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自动采集浮游生物的采样器,能够大幅提高采样工作效率,对浮游生物研究及评价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游生物自动采样装置,包括转动控制箱,所述转动控制箱上设置有样品盘,样品盘上侧均匀布置有若干样品瓶孔,样品瓶孔内放置有样品瓶,所述样品盘上侧设置有固定液进样器;所述转动控制箱上方布置有密封样品桶,在密封样品桶内布置有浮游生物网,浮游生物网底端通过样品出口与所述样品瓶相连;所述密封样品桶底端设置有出水系统;所述密封样品桶上侧设置有样品进管,样品进管上侧连接有进样控制箱,进样控制箱上端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样控制箱通过冲洗进管与所述密封样品桶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若干所述样品瓶孔呈圆周状布置在转动控制箱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浮游生物网为25号浮游植物网或13号浮游动物网。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转动控制箱内布置有电源。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样品进管通过若干支撑架与所述密封样品桶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冲洗进管、进水管、样品进管为软质管或硬质管。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固定液进样器通过伸缩杆与所述转动控制箱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出水系统包括出水口和感应阀。
一种浮游生物的自动采样方法,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浮游生物自动采样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进水管一端接入采样点位,另一端连接进样控制箱,将水样通过进水管加入到进样控制箱内;
打开进样控制箱,水样通过样品进管进入密封样品桶,在密封样品桶内进入浮游生物网过滤,出水系统感受到水压后放水;待进样量达到程序设定值后停止进样,并关闭出水系统;
打开样品出口,样品进入到样品瓶内,随后冲洗进管打开,水流经冲洗进管进入到密封样品桶内,从浮游生物网外侧进行冲洗,此时出水系统感受到压力后进行放水;待进样量达到程序设定值后停止进样;
当出水系统感受到密封样品桶内过滤余水量减少到设定值时,出水系统关闭停止放水,浮游生物网的样品出口再次打开,冲洗得到的样品进入到样品瓶内,进样程序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90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