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14370.2 | 申请日: | 2022-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3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苏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雪 |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插式 土壤污染 修复 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涉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包括修复治理棒,所述修复治理棒包括修复治理棒本体,所述修复治理棒本体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渗透孔,修复治理棒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板和密封塞盖,进入旋转壳体内的空气会沿着进风通道继续流向修复治理棒本体内,进而透过修复治理棒本体上的渗透孔进入土壤中,进入修复治理棒本体内空气能够夹带着溶解后的药剂进入土壤中,相较于自然扩散的方式,明显具备扩散速度快的特点,端盖板上转动连接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旋转壳体和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安装在旋转壳体内,转动杆上远离旋转壳体的一端安装在修复治理棒本体内,转动杆上连接有搅拌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
背景技术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只有当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情况下,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有益代谢产物才能不断形成,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可直接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植物根系与土壤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流动,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及其它地下虫害所导致的植物土传病害产生。
为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采用农药消毒、对土壤进行熏蒸消毒以及采用太阳能、蒸汽等物理消毒的方式,其中,物理消毒的方式成本高效果差,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采用成本低廉高效环保的药剂实现土壤消毒是最优的土壤修复手段,但是,在利用修复药剂进行土壤消毒时,修复药剂在每亩土壤中的使用量是有严格要求的,剂量太多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剂量太少又达不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另外,一些废催化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巨大的危害,在生产过程中,与催化剂接触的物料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会进入到催化剂中,一些废催化剂被随意处置,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水体和土壤,对水体和土壤以及植被和生物等造成危害,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公开号为CN109848204B公开了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在修复治理棒体内加入双层治理球,并将修复治理棒体插入土壤内,虽然能够利用双层治理球内的修复液和药剂球对土壤进行修复,但是修复液和药剂球在自然状态下溶解和扩散的速度比较慢,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对周围的土壤起到恢复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插式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棒,包括修复治理棒,所述修复治理棒包括修复治理棒本体,所述修复治理棒本体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渗透孔,所述修复治理棒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板和密封塞盖,进入旋转壳体内的空气会沿着进风通道继续流向修复治理棒本体内,进而透过修复治理棒本体上的渗透孔进入土壤中,进入修复治理棒本体内空气能够夹带着溶解后的药剂进入土壤中,相较于自然扩散的方式,明显具备扩散速度快的特点,所述端盖板上转动连接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旋转壳体和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安装在旋转壳体内,转动杆上远离旋转壳体的一端安装在修复治理棒本体内,所述转动杆上连接有搅拌杆。
作为本申请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转壳体的横截面设计为圆形,所述旋转壳体的外壁连接有若干个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突出于旋转壳体外壁,且进风口与旋转壳体外壁设计有倾斜角,所述进风口内连接有防尘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雪,未经苏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43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