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5851.7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81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余雷;李光强;方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晨尔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G06T7/246;G06T7/73;G06V10/40;G06V10/82;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1 | 代理人: | 叶丙静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任务 特征 提取 网络 视觉 惯性 slam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包括: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与三维地图构建模块;其特征在于,
获取图像数据信息,将图像数据信息输入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对特征进行检测跟踪,
传感器数据处理完成后,检查系统是否已完成初始化,如果未初始化,则对系统进行视觉惯性联合初始化;
初始化完成后,使用滑动窗口对固定数目的关键帧的位姿、IMU偏差进行优化,从而进行位姿估计,
三维地图构建模块将结合系统估计出的相机位姿与相机视频流,利用surfel模型和变形图完成三维重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利用surfel模型和变形图完成三维重建,具体包括:通过位姿估计和优化得到精确的相机位姿,
将双目相机获得的每幅图像的像素点投影到世界坐标系中,
通过点云数据融合,得到surfel三维地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多特征提取网络由一个共享的主干网和两个子模块组成,两个子模块包括位置模块与描述子模块,位置模块包括两个卷积层,其中一个卷积层使用ReLU激活函数,另一个卷积层使用sigmoid激活函数,描述子模块接收主干网处理后的图片,有两个卷积层,信道数均为256,在每个卷积层之后是ReLU激活函数,根据位置模块输出的特征点相对位置坐标Prelative,采用双三次插值生成对应的描述子Dimag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主干网包括四个卷积层,四个卷积层中的信道数为32-64-128-256,积层之间都有一个最大池化层,共三个最大池化层,每个最大池化层的跨距和内核大小都为2,在每个最大池层之后,后续卷积层的通道数将增加一倍,因此通过主干网处理后,输出图片的一个像素是输入图片的8x8个像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模块预测输入图像的特征点的相对位置坐标Prelative,从相对位置坐标Prelative转换到图像像素坐标Pimage的映射由以下公式计算:
Pimage,x=(c+Prelative,x)·f
Pimage,y=(r+Prelative,y)·f
其中,c是x坐标的列输入索引,r是y坐标的行输入索引。f是下采样因子,并且f=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urfel模型包括若干个surfel面元,变形图包括若干个节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节点σn包含了旋转矩阵σR,平移矩阵σt,时间和位置σg,受到变形图影响后的面元的位置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ωn(MS)表示节点σn对面元影响的权重,则ωn(MS)可以表示为:
其中dmax表示MS到最近面元的欧式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任务特征提取网络的视觉惯性SLAM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监督训练框架,所述自监督训练框架包括若干张用于训练的图像,每张用于训练的图像会被分成两张,其中一张是保持不变的原始图像A,另一张是通过变换矩阵和随机非空间图像增强变换后的的图像B;
通过多任务网络分别检测A、B两张图像的特征点和描述子,然后从A、B两张图像中建立点对应;
在损失函数中使用点对应来训练模型;
假设A、B两张图像中共有N个点对,每个点对的距离用欧氏距离表示:
其中,表示图像A中特征点的位置,表示图像B中特征点的位置,T表示变换矩阵,并且变换矩阵T与图像A到图像B的变换矩阵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晨尔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大学;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晨尔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585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核壳型磁性荧光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磁浮列车运行仿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