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吸虫病治疗靶点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1151.0 | 申请日: | 202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55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平;梁乐;沈玉娟;胡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5/54 | 分类号: | C12N15/54;C12N15/12;A61K45/00;A61P33/12;A61P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31325 | 代理人: | 王函;余艳 |
地址: | 20002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吸虫病 治疗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吸虫病治疗靶点,包括Cgas基因。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抑制/阻断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的药物或者抑制/阻断Cgas基因表达的药物在制备血吸虫病药物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的提出基于发明人对环状GMP‑AMP合成酶(cGA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研究结果阐明了cGAS在调控日本血吸虫感染期间的肝脏肉芽肿形成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感知血吸虫来源的DNA和诱导I型IFN应答;研究结果表明了cGAS以不依赖STING‑I型IFN的方式调控肝脏纤维化;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血吸虫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涉及一种血吸虫病治疗靶点和应用。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属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其特点是对虫卵沉积反应形成肉芽肿和纤维化。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于宿主体内的过程亦是其与宿主不断适应的过程,需要宿主为其提供适宜的生理生化环境,并从宿主体内摄取自身无法合成的营养、激素等信号分子,同时血吸虫能以其复杂的调控机制逃避宿主一系列的抗感染反应,又不会诱发严重的病理损害而使宿主迅速死亡,从而使其生长发育繁殖得以延续。
血吸虫是人畜互通寄生虫,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属软体动物,水陆两栖,多孳生于水分充足、有机物丰富、杂草丛生、潮湿荫蔽的灌溉沟或河边浅滩。软体动物缺乏类似于脊椎动物那样的适应性免疫,仅靠固有免疫来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免疫识别是启动免疫应答的第一步,虽然软体动物缺乏典型的抗原抗体识别系统,但多样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足以感知外界潜在的危险因素。模式识别受体对于感知入侵的血吸虫、触发先天免疫反应以及随后形成适应性免疫非常重要。
DNA传感器(DNA sensor)是宿主感受DNA和免疫防御的桥梁。cGAS(cGMP-AMPsynthase)被确定为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个主要的细胞DNA传感器,它能催化环状GMP-AMP(cGAMP)的形成,这是激活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的关键第二信使,该通路被称为cGAS-STING通路。cGAMP通过结合STING诱导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的激活,以及随后的I型干扰素(IFN)反应。
目前对cGA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对于cGAS在蠕虫感染中的功能尚不清楚。
发明内容
面对患病人数多,感染面积广的血吸虫病,亟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完善、丰富现有的治疗方案,从而才能有望更有效地治疗该种疾病。因此,为了获得血吸虫病治疗的新策略,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吸虫病治疗靶点,包括Cgas基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还包括Sting基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还包括Ifnb1基因。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靶点在cGAS-STING通路上。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靶点在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阻断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的药物在制备血吸虫病药物方面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抑制/阻断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的药物为抑制/阻断cGAS-STING通路的药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抑制/阻断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的药物为抑制/阻断Ifnb1基因表达的药物。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抑制/阻断cGAS-STING-I型IFN信号轴的药物为抑制/阻断Cgas基因表达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11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