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气液分离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95083.1 | 申请日: | 2022-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2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孙辉;钟海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胡石开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分离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井下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转轴,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且转轴上设有叶轮,用于分离气液混合物,叶轮包括诱导轮;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接头和下接头;下接头用于引导气液混合物进入壳体内;上接头上设有交叉导流轮,用于将分离后的液体送至潜油电泵、气体送入潜油电泵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叶轮还包括位于诱导轮和交叉导流轮之间的过渡轮和直叶轮,过渡轮的一端与诱导轮连接、另一端与直叶轮连接;直叶轮的叶轮沿转轴轴向延伸,过渡轮为螺旋形且叶轮间距大于诱导轮的叶轮间距;所述诱导轮不少于五级叶轮,所述过渡轮不少于两级叶轮。本井下气液分离器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与潜油电泵配合,在井下进行气液分离的一种井下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随着油藏的开采,区块地表压力逐渐下降,油层产生脱气现象,这增加了采油的工作难度。为了应对这种问题,人们研发了潜油电泵系统,井下气液分离器则是潜油电泵系统的核心部位,其主要功能为分离井液,就是在井液运送至潜油电泵前借助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处理,将气体从井液中分离出去,从而降低气体对潜油离心泵的限制,防止出现汽蚀、气锁等情况,进而延长潜油电泵机组的工作寿命。
目前,井下气液分离器已有很多,其部件相似,如中国申请专利CN200420032906.3公开的一种井下油气分离器,其主要包括壳体、主轴下接头、诱导轮、叶轮、分离轮、分离头等部件,该设备能够在井下实现气液分离,然而当前对井下气液分离器的研究相对缺乏,各部件仅仅是简单组合,缺乏对其结构尺寸等方面的具体了解,也难以发挥其各个部件之间的协同分离作用,整体而言,总体分离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条件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下气液分离器,发明人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井下气液分离器两相流运动和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优化了井下气液分离器的结构并优化其参数参数,提升了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井下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内沿壳体轴向设有转轴,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且转轴上设有叶轮,用于分离气液混合物,所述叶轮包括诱导轮;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接头和下接头;下接头用于引导气液混合物进入壳体内;上接头上设置有交叉导流轮,用于将分离后的液体送至潜油电泵、气体送入潜油电泵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还包括位于诱导轮和交叉导流轮之间的过渡轮和直叶轮,过渡轮的一端与诱导轮连接、另一端与直叶轮连接;直叶轮的叶轮沿转轴轴向延伸,过渡轮为螺旋形且叶轮间距大于诱导轮的叶轮间距;所述诱导轮不少于五级叶轮,所述过渡轮不少于两级叶轮。
本发明井下气液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如下:转轴具有旋转作用,诱导轮为螺旋形具有汽蚀性作用,井液在这种作用下借助诱导轮生成压头,从而使得井液的分离效率得以提升。之后井液进入过渡轮,此时井液的环向速度已经转化为轴向压力,从而降低机械运作所产生的能耗;井液抵达至直叶轮,也就是分离舱,井液处于高速旋转的状态,但因为气液的质量存在差别,液体质量明显大于气体,液体经过分离输送至分离舱管壁,气体则在转轴位置集中,最后借助交叉导流轮分别排出气液分离器,然后,油潜离心泵负责吸收液体,油套环空间则输送气体,这就完成了气液分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诱导轮入口流体流速为0.2m/s~0.8m/s。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诱导轮入口流速不大于0.7m/s。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下接头设置有流体入口,流体入口与转轴中心线的夹角为15°-30°,此时分离效率最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接头和所述下接头中均设置有支座,所述转轴经轴承与支座转动连接。这样可以减少壳体中的内构件,便于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井下气液分离器设置有不同的叶轮型式,并设计了相关的参数,本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较高,能够保持8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950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