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tRu/C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8730.6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7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管强强;陈胜;郭豪;范书琼;吴丹;王秀;王琛;米诗阳;朱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擎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92 | 分类号: | H01M4/92;H01M4/8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彭月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tru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PtRu/C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燃料电池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气体产生剂、可溶性Ru前驱体、可溶性Pt前驱体、碳载体以及水混合并分散,预烧以使气体产生剂分解,得到预烧产物,将预烧产物先在含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以去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泡沫,然后在还原性气氛下退火,获得PtRu/C催化剂。基于其制备方法的改进,不仅可使PtRu/C催化剂中PtRu粒子合金化程度高,同时使PtRu粒子均匀分散于碳载体表面且PtRu粒子尺寸均一化,有效提高PtRu/C催化剂性能,改善PtRu/C的抗CO中毒能力。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PtRu/C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化学燃烧,通过电极反应方式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目前已开发有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高温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中,铂钌/炭(PtRu/C)催化剂是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常用的阳极催化剂。
通常PtRu/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一般需要将铂、钌的金属盐前驱体均一混合,然后通过干法浸渍或者湿法还原负载到碳载体上,从而得到高度分散于碳颗粒上的铂钌合金纳米晶。但是,使用干法浸渍生产时,难以将两种金属组分的浸渍液均一分散,造成两者组分的不均一性,无法顺利的合金化。而使用湿法还原生产时,铂和钌的金属还原性电势有差异,在还原过程中一般是铂先还原成核,然后钌再附着在铂颗粒上,使得两者组分相互分立。为了弥补这种不均一性,往往需要将制备完成的PtRu/C催化剂再经过高温焙烧来促进合金化,然而这会显著造成催化剂颗粒长大和团聚,影响PtRu/C催化剂产品的电化学活性,造成PtRu/C催化剂抗CO中毒能力较弱。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PtRu/C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能够通过制备方法的改进,解决PtRu/C催化剂在经过高温焙烧来促进合金化时,催化剂颗粒长大和团聚导致的PtRu/C催化剂电化学活性低以及抗CO中毒能力较弱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PtRu/C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气体产生剂、可溶性Ru前驱体、可溶性Pt前驱体、碳载体以及水混合并分散,预烧以使气体产生剂分解,得到预烧产物,预烧产物具有包覆于碳载体上的纳米级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泡沫,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泡沫上分散有可溶性Ru前驱体以及可溶性Pt前驱体;将预烧产物先在含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以去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泡沫,然后在还原性气氛下退火,获得PtRu/C催化剂。
本申请中,采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以及气体产生剂的引入分别修饰可溶性Ru前驱体及可溶性Pt前驱体,然后预烧使气体产生剂分解产生气体,以形成包覆在碳载体上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泡沫(以下简称泡沫),其中,泡沫具有三维结构,纳米级泡沫结构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且增强其传质特性,使可溶性Ru前驱体、可溶性Pt前驱体均匀分散于泡沫上均匀混合,有利于后续Pt-Ru顺利进行合金化,再在含氧气氛下热处理,热处理可使Pt-Ru发生合金化且被氧化,同时可除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抑制Pt-Ru在热处理时团聚,同时利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气体形成孔道以保持Pt-Ru原有的金属间结构,增强Pt-Ru金属间耦合作用,调控PtRu/C催化剂电子结构以优化PtRu/C催化剂的活性。最后利用还原性气氛下退火,一方面还原被氧化的PtRu,避免杂相的引入,另一方面增强的Pt-Ru金属间耦合作用可使其在还原性气氛下进一步合金化时避免熟化,以抑制PtRu粒子长大,因此PtRu粒子的尺寸和分布更加均一,有效提高PtRu/C的活性,改善PtRu/C的抗CO中毒能力。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PtRu/C催化剂,其由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擎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擎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87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