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通用药物递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84496.X | 申请日: | 2022-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9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娜;赵丹;常美佳;王银霞;何茜婵;许艳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A61K9/51;A61K47/34;A61K45/00;A61K31/704;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洛阳华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03 | 代理人: | 刘亚莉 | 
| 地址: | 471003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克服 肿瘤 耐药性 通用 药物 递送 纳米 粒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通用药物递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采用缩水甘油和辛基/癸基缩水甘油醚为基础制备C8/10@HPG,将C8/10@HPG溶于DMF,依次加入5‑叠氮基戊酸或4‑叠氮水杨酸、DIC、DMAP,磁力搅拌反应,制备C8/10@HPG‑N3;将C8/10@HPG‑N3溶于甲醇/水的混合溶剂中,依次加入CP、五水合硫酸铜、抗坏血酸钠盐,制备C8/10@HPG@CP。所制备的C8/10@HPG@CP具有双重伪装,可规避肿瘤细胞外排蛋白对药物的识别和外排作用;通过CP‑PC特异性吸附,加快细胞内化,增加胞内药物含量,达到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重伪装的、快速细胞内化的通用药物递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用于克服肿瘤化疗中的多药耐药性。
背景技术
化疗被认为是癌症治疗中最可行和常规使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使得化疗效率低下,并伴有强烈副作用,且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高效化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其最终导致肿瘤复发,造成约90%以上肿瘤患者死亡。已揭示的肿瘤耐药机制中,ATP-binding-cassette(ABC)转运蛋白的高表达是主要诱因,其通过识别疏水性药物分子并将其泵出细胞,降低胞内药物至有效浓度以下而产生MDR。
目前大多使用联合治疗来抑制耐药性,即利用纳米颗粒联合递送抗肿瘤药物与外排泵抑制剂,通过抑制ABC转运蛋白在肿瘤细胞膜上的过表达而减少药物外排,提高化疗效果。尽管如此,这种通过纳米载体同时负载化疗药物与迁移抑制剂的模式尚存在一些问题:在同一个载体里负载多类药物,制备的过程相对复杂,负载效果不稳定,且存在药物突释情况;其次,肿瘤的动态改变增加其生物表达(信号、因子等)的不确定性,所负载的单一生物抑制剂往往不能完全有效于靶向肿瘤组织,不能规避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
解决肿瘤耐药性问题最直接的手段还是增加细胞内药物积累,但是大多数药物无法独立实现。因此,合理设计的药物递送纳米颗粒(NPs)成为增加胞内药物积累、逆转MDR最有希望的策略。然而,耐药性肿瘤一般结构较致密,常规的纳米颗粒因为粒径过大(一般大于100nm),无法在具有低渗透结构的耐药性肿瘤中富集,因此疗效较差。而且,目前大多数药物都是根据肿瘤特异性微环境将药物集中在肿瘤部位,而不是有效附着在肿瘤细胞上,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迅速摄取。给药NPs缺乏细胞粘附驱动力,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不密切,无法满足细胞内高效富集药物逆转MDR的要求。此外,由于NPs在血液中的生物粘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蛋白冠”产生传递障碍,以及由于免疫清除而导致的血液滞留时间短,进一步削弱了NPs的输送效果。
NPs偶联多种特异性配体,如高浓度正电荷原子和生物分子(叶酸、多肽和DNA/RNA适配体),以提高靶向识别和细胞内化效率,增加胞内药物积累。尽管如此,阳离子“质子海绵”效应引起的细胞毒性,以及生物分子的特异性,导致靶向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只能应用于一种或几种特异性肿瘤细胞,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此外,利用一些长循环聚合物作为“隐形”材料,如具有优异的亲水性聚乙二醇(PEG)和磷脂,与抗癌药物或NPs偶联,已被证实可缓解网状内皮系统和生物黏附在血流中的滞留效应,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积累的可能性,但是近期的研究说明PEG存在免疫反应的风险。细胞膜也被提出作为NPs隐身的生物隐身材料,以提高其半衰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需要额外的操作来提取各种细胞膜以满足使用的要求。
综上所述,需要进一步开发生物相容性好、递送效率高、制备简单的通用型小粒径纳米颗粒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44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道自动对中方法、系统及试验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