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77642.6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3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罗欢;刘伟;丁洪昇;张英民;王明普;高永坤;王福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国能津能热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T1/38 | 分类号: | F16T1/38;F16T1/48;F16T1/00;B01D5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空气 疏水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压缩空气疏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其包括筒体、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和控制器,筒体顶部封闭、底部敞口,筒体底部敞口处连通有排水管,筒体外周壁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管采用具有夹层的夹层管,夹层管盘设在筒体内周壁上,夹层管一端与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位于出气口下方,夹层管的夹层内还通有循环的冷却水;液位计设置在筒体内周壁上,能够监测筒体内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电磁阀设置在排水管上,用于控制筒体内液体的排出;控制器能够根据液位计反馈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本申请具有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压缩空气疏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
背景技术
压缩空气是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动力能源,又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工艺气源,其应用范围遍及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轻工、纺织、汽车制造、电子、食品、医药、生化、国防、科研等行业和部门。
空气压缩机是压缩空气的气源发生装置,它通过原动机(通常为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将压缩的空气存储于压力容器中,再通过管路输送至各生产车间,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大气中相对湿度一般高达65%以上,经空气压缩机压缩冷凝后,即成为湿饱和空气,而湿饱和空气中会夹带大量的液态水滴,这些液态水滴滴落并积聚,会使管道、阀门等锈蚀,甚至损坏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压缩空气疏水装置,包括筒体、进气管、液位计、电磁阀和控制器,筒体顶部封闭、底部敞口,筒体底部敞口处连通有排水管,筒体外周壁上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出气口位于进气口上方;进气管采用具有夹层的夹层管,夹层管盘设在筒体内周壁上,夹层管一端与进气口连通、另一端位于进气口下方,夹层管的夹层内还通有循环的冷却水;液位计设置在筒体内周壁上,能够监测筒体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电磁阀设置在排水管上,用于控制筒体内积聚的冷凝水的排出;控制器设置在筒体外周壁上,能够根据液位计反馈的冷凝水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压缩空气经进气口进入夹层管,在夹层管内盘旋而下,与此同时,盘旋而下的压缩空气会与夹层管的夹层内的循环冷却水相作用,使压缩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并沿着夹层管向下流动,积聚于筒体底部,此时液位计能够监测筒体内的液位情况并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液位计反馈的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将液态水排出,实现自动疏水;与此同时干燥的压缩空气经夹层管末端排出,并最终经出气口排出,以供一些需要使用压缩空气的设备使用,经过上述过程,能够将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分离并排出,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水分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压缩空气中夹带的液态水滴对管道、阀门或设备等造成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夹层管内周壁上沿夹层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凸起块,多个第一凸起块能够阻碍气体的流动,使气体与第一凸起块及夹层管内周壁交错碰撞并充分凝结为水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空气沿夹层管盘旋而下时,夹层管内周壁上的第一凸起块能够阻碍压缩空气的流动,使压缩空气与第一凸起块及夹层管内周壁充分交错碰撞,并在循环冷却水的作用下充分凝结为水珠,从而减小压缩空气中的含水量,使最终排出的压缩空气保持干燥。
可选的,所述夹层管外周壁上沿夹层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凸起块,多个第二凸起块能够使经夹层管排出的气体与第二凸起块及夹层管外周壁交错碰撞,并充分凝结为水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国能津能热电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国能津能热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7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