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64660.0 | 申请日: | 2022-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6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颜小锋;艾万民;邹利明;连长江;杨思谋;王宝周;谭芳玉;蔡维龙;梁福庆;李兴旺;徐来;庹建红;陈飞;谢志成;曾春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27/14 | 分类号: | E02D27/14 |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周修文 |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隧道 上承台 结构 | ||
1.一种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包括:
承台,所述承台间隔设置在既有隧道上方,所述承台用于承载塔楼;
第一桩柱,所述第一桩柱间隔设置在所述既有隧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桩柱到所述既有隧道的外壁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m,所述第一桩柱连接在所述承台的一端部上,所述第一桩柱用于设置在所述塔楼的剪力墙下方;及
第二桩柱,所述第二桩柱用于间隔设置在所述既有隧道背向所述第一桩柱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桩柱到所述既有隧道的外壁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m,所述第二桩柱连接在所述承台远离所述第一桩柱的另一端部上,所述第一桩柱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桩柱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柱的中心轴线和所述塔楼的剪力墙的重心在所述既有隧道长度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桩柱直径的0.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柱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桩柱设置在所述既有隧道的一侧,且沿所述既有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桩柱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桩柱到所述既有隧道的外壁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m,且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桩柱用于设置在所述塔楼的剪力墙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桩柱的中心轴线间隔距离范围为所述第一桩柱直径的2.5倍至3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隧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既有隧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桩柱位于两个所述既有隧道之间,且所述第二桩柱到其中任一所述既有隧道的外壁的最短距离均不小于2m,所述第一桩柱间隔设置在其中一所述既有隧道背向所述第二桩柱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柱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桩柱均位于两个所述既有隧道之间,且沿所述既有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桩柱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桩柱到其中任一所述既有隧道的外壁的最短距离均不小于2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柱为C35混凝土桩柱;所述第一桩柱的配筋率为0.3%~0.6%;和/或
所述第二桩柱为C35混凝土桩柱;所述第二桩柱的配筋率为0.3%~0.6%。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柱的直径范围为1.4m~1.8m;和/或
所述第二桩柱的直径范围为1m~1.5m。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柱的底端和所述既有隧道的底端在重力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m;和/或
所述第二桩柱远离所述承台的一端和所述既有隧道背向所述承台的一侧在重力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m。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既有隧道上承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的纵筋最小配筋率为0.25%~0.3%;所述承台内的钢筋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466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