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61470.3 | 申请日: | 202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919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飞;徐恒;郑晨;陈媛媛;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A01K63/04;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养殖 水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色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前半周期养殖塘通过抽水泵和排水泵与对应一级生态沟渠连接,后半周期养殖塘通过抽水泵和排水泵与对应一级生态沟渠连接,一级生态沟渠进水端通过对应的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连接,且出水端与二级生态沟渠连接,二级生态沟渠的下游出水端分别通过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的两端连接,本发明高效利用现有排水沟渠,仅对其进行生态改造,具有改造简单、投资低、占地面积小和施工周期短的优势,同时改造后的生态沟渠能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的固体颗粒杂质,降低溶解态氮、磷含量,降解污染物、有害物,解决了养殖塘尾水处理的难题,并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水产品需求日益扩增,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尾水对环境的危害也逐渐加剧。尾水中含大量死亡的有机体、鱼类的排泄物及残留饵料分解物,这些分解物分解后会产生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等污染物,该类尾水回用会恶化养殖水域环境,排放则会污染周边水域环境,因此寻求一种养殖尾水的净化循环利用及达标排放处理系统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常见尾水处理工艺有成套设施净化设备和湿地净化系统。成套设施净化设备净化效果稳定、占地面积小,但投资大,运维难度高。湿地净化系统投资较低、运维简便,但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受尾水不规律排放影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绿色养殖尾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绿色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养殖塘,多个养殖塘分为多个前半周期养殖塘和多个后半周期养殖塘,
各个前半周期养殖塘均通过对应的抽水泵和排水泵与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连接,各个后半周期养殖塘均通过对应的抽水泵和排水泵与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连接,
前半周期养殖塘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进水端通过对应的前半周期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连接,且出水端与二级生态沟渠连接;后半周期养殖塘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进水端通过对应的后半周期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连接,且出水端与二级生态沟渠连接;
二级生态沟渠的下游出水端通过第一半周期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一端连接,二级生态沟渠的下游出水端还通过第二半周期平板阀与三级生态沟渠另一端连接。
如上所述一级生态沟渠连接的抽水泵位于连接的排水泵的上游。
如上所述三级生态沟渠为开口的环状,三级生态沟渠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一半周期平板阀与二级生态沟渠的下游出水端连接,三级生态沟渠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二半周期平板阀与二级生态沟渠的下游出水端连接。
如上所述三级生态沟渠分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一端与第一开口端连接,第一支路另一端与第二支路一端连接,第二支路另一端与第二开口端连接,前半周期养殖塘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进水端通过对应的前半周期平板阀与第一支路连接,后半周期养殖塘对应的一级生态沟渠进水端通过对应的后半周期平板阀与第二支路连接。
如上所述一级生态沟渠对应的排水泵的排水处设置有截留净化带,一级生态沟渠与对应的截留净化带连通,一级生态沟渠内设置有石笼过滤墙和沉水植物,截留净化带靠近排水泵的一侧种植挺水植物,截留净化带底部种植沉水植物;一级生态沟渠两侧设置有挺水植物。
如上所述二级生态沟渠的两侧设置有挺水植物,二级生态沟渠的底部设置有沉水植物。
如上所述三级生态沟渠的两侧设置有挺水植物,三级生态沟渠内设置有立体生态浮床和提水式曝气机。
如上所述挺水植物包括香蒲、再力花、千屈菜、菖蒲、美人蕉、以及旱伞草;沉水植物包括马来眼子菜、苦草、穗状狐尾藻、以及轮叶黑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614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