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硫化钼量子点、改性二硫化钼量子点及二者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52903.9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4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姚二冬;李源;许航;李伯钧;周福建;余果林;左洁;杨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01G39/06 | 分类号: | C01G39/06;C09K8/5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韩蕾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硫化钼 量子 改性 二者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硫化钼量子点、改性二硫化钼量子点及二者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硫化钼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钼源和硫源加入第一溶剂中,预搅拌后进行水热反应,从而得到所述二硫化钼量子点;其中,所述钼源和硫源的摩尔比为2‑10:1。本发明降低通过二硫化钼量子点尺寸,并强化二硫化钼量子点与改性剂之间的作用,使改性后的二硫化钼量子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驱油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驱油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硫化钼量子点、改性二硫化钼量子点及二者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世界上大多数老油田均经过一次、二次采油,产量正处于下降趋势。在注水量过高、储层地质复杂(如低孔、低渗等)等不利条件下,仍有50%以上的原油保留在藏中。因此,在三次采油中提高采收率显得尤为重要。化学驱油是一种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非常规油藏开发的不断扩大,其主要应用对象转向物性较差的低渗油藏,更小的孔隙尺寸与更大的比表面积导致传统化学驱油体系面临“注不进、采不出”的瓶颈。
纳米技术已逐渐成为油气田开发的研究热点,在钻完井、压裂增产等技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提高油气采收率领域近些年来有较大的进展。纳米粒子可以通过纳米级孔隙,并且纳米粒子具有高比表面积、表面活性、特殊的化学反应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粒子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常规的纳米材料尺寸普遍在50nm以上,稳定性差,高温下易团聚,尤其是在致密油藏中孔喉狭窄处,让纳米材料更容易在孔喉处沉积。这些缺点,阻碍其在致密油开发中的应用。因此开发出一种尺寸更小、稳定性更好并且与原油作用力更强的纳米材料成为当务之急。
在材料领域,把三个维度的尺寸均在10nm以内的纳米材料称之为量子点。二硫化钼量子点是一种间接带隙材料,有着比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并可长期稳定在水溶液中。这些优良的性质,让其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常规的二硫化钼与原油作用力较弱,其驱油能力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硫化钼量子点、改性二硫化钼量子点及二者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降低二硫化钼量子点尺寸,并强化二硫化钼量子点与改性剂之间的作用,使改性后的二硫化钼量子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驱油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二硫化钼量子点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钼源和硫源加入第一溶剂中,搅拌均匀后进行水热反应,从而得到所述二硫化钼量子点;其中,所述钼源和硫源的摩尔比(钼硫比)为2-10:1。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冷却、过滤、透析,得到所述二硫化钼量子点。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硫源具有弱还原性;所述硫源选自二硫化二苄、L-半胱氨酸、N-乙酰-L-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胱氨酸和硫脲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与常规的硫源不同,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选了具有弱还原性硫源,是合成二硫化钼量子点成功的关键,如果采用具有强还原性的硫源,形成的二硫化钼的结构尺寸较大,出现褶皱的概率也会增加;此外,采用具有弱还原性的硫源也无需额外添加还原剂。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钼源选自三氧化钼、钼酸铵、钼酸钠和五氯化钼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更优选为三氧化钼。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第一溶剂选自水、乙醇、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水热反应温度为160-240℃,优选为180℃。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水热反应时间为12-48h,优选为30h。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方案,优选地,上述制备方法中,预搅拌时间为30-60min,预搅拌速度为500-2500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29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拉式导入输送机及其侧拉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效絮凝药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