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及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0931.7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1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徐通通;陈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卓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3/00 | 分类号: | H02J13/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卓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77 | 代理人: | 陈能春 |
地址: | 257300 山东省东营市广***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似 负载 侵入 负荷 识别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是由智能电表、采集模块、无线网桥、识别终端、数据存储模块、数据监管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构成,所述智能电表的输出端与采集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无线网桥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无线网桥的输出端与识别终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终端的输出端与数据存储模块、数据监管模块、人机交互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数据监管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数据监管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统计芯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包括硬盘和数据库,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的输出端与硬盘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硬盘的输出端与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硬盘的输入端与统计芯片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包括家用电器数据库和工商电器数据库,所述数据库的输出端与家用电器数据库、工商电器数据库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包括显示屏和操作面板,人机交互模块的输出端与显示屏、操作面板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括计量芯片、电压采样和电流采样,所述采样模块的输出端与计量芯片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计量芯片的输出端与电压采样、电流采样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监管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负载范围判断、家用电器、工商电器、负载类型判断和负载种类判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监管模块的输出端和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负载范围判断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负载范围判断的输出端与家用电器、工商电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家用电器、工商电器的输出端与负载类型判断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负载类型判断的输出端与负载种类判断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10.一种相似负载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系统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电器的使用过程中,首先通过智能电表,按户籍对于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将数据传递给采集模块;
S2:在采集模块中,通过计量芯片控制电压采样以及电流采样对于电压和电流数据进行采样,并收集电流数据以及电压数据通过无线网桥传递给识别模块,识别模块将数据传递给数据监管模块之中;
S3:在数据监管模块之中,首先通过微处理器的运作将数据传递给负载范围判断,负载范围判断经过比对后,将数据分类为家用电器或工商电器,在分类完成后,数据交由负载类型判断进行比对,最终交由负载种类判断进行最终的判定,并将判定结果交由统计芯片;
S4:统计芯片将数据传递给硬盘,通过硬盘将数据同步存入数据库之中,数据库根据所传递数据中‘家用电器’以及‘工商电器’的数据类型,将数据存入家用电器数据库或工商电器数据库之中;
S5:数据经过最终比对后,传递进入人机交互模块之中,人机交互模块将数据交由显示屏,向使用者进行展示,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与该系统进行人机交互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卓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卓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09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烧结玻璃装饰画的制作工艺
- 下一篇:ARM服务器和数据更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