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尾矿细砂及其制备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6899.5 | 申请日: | 2022-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30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戴学五;秦国新;焦淼;梅东林;戴伟;刘为松;吴雅纯;孙雨琳;李周龙;陈雨阳;许月好;朱必超;陈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0/10 | 分类号: | C04B20/10;C04B18/12;C04B28/00;C04B111/27;C04B11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汪立雪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矿 细砂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铁尾矿细砂及其制备与应用,该铁尾矿细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组分,金属氧化物1‑6%、引气剂2‑4%、聚乙烯醇水溶液3‑5%、硅酸钠6‑12%、海泡石4‑9%、铁尾矿砂余量,本申请通过合理配制铁尾矿细砂组分,有效改善了砂体的活性、外形以及形成包覆的核壳结构,用于替代河砂制备混凝土砂浆具有优异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大大提高了再生利用可能性,制备的混凝土产品性能稳定优异,值得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生产制备技术领域,具体的为一种铁尾矿细砂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湿拌砂浆是指由水泥、细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添加剂和水,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运至使用地点,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的拌合物。湿拌砂浆与干混砂浆同属于预拌砂浆领域。近些年,随着各地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政策的落实,预拌砂浆的使用量逐年递增。与干混砂浆生产工艺不同的是,湿拌砂浆生产前不需要将细骨料河砂进行烘干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并且,相对于干混砂浆来说,湿拌砂浆质量稳定、开放时间长、整体成本更加低廉,越来越多的受到施工企业的青睐。
从砂浆质量角度来说,由于细骨料用量占砂浆总量的80%,因此,细骨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湿拌砂浆的使用效果。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质河砂资源逐渐短缺,寻找细骨料河砂的替代材料迫在眉睫,铁尾矿砂是铁矿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由4.75mm以下颗粒组成,细度模数为1.0~1.5,若单独作为砂浆细骨料使用时,则可能由于细度较细,增加了砂浆开裂和空鼓的风险;但若在合理的比例下与河砂进行掺配,则可以既降低砂浆外加剂用量,改善砂浆的保水性能,又可以提高工业废弃物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尾矿细砂及其制备与应用,通过合理配制铁尾矿细砂组分,有效改善了砂体的活性、外形以及形成包覆的核壳结构,用于替代河砂制备混凝土砂浆具有优异的和易性和力学性能,大大提高了再生利用可能性,制备的混凝土产品性能稳定优异,值得推广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铁尾矿细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组分,金属氧化物1-6%、引气剂2-4%、聚乙烯醇水溶液3-5%、硅酸钠6-12%、海泡石4-9%、铁尾矿砂余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铁尾矿细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组分,金属氧化物2-5%、引气剂2-3%、聚乙烯醇3-4%、硅酸钠8-12%、海泡石5-8%、铁尾矿砂余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铁尾矿细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组分,金属氧化物4.2%、引气剂2.6%、聚乙烯醇3.5%、硅酸钠10.5%、海泡石7%、铁尾矿砂余量。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铝,三者质量比为1:2-4:0.5-1.2。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引气剂选用脂肪醇磺酸钠和脂肪醇醚硫酸钠组合物,两者取用质量比为1:0.4-0.6。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聚乙烯醇水溶液采用低聚合度、醇解度大于90%的聚乙烯醇,聚乙烯醇水溶液浓度为5-6%;硅酸钠模数为1。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该铁尾矿细砂制备方法为:按质量百分含量取料,将铁尾矿砂与金属氧化物共混,剪切处理1-2h,得物料一备用;将海泡石与硅酸钠共混,加水搅拌至稀糊状,得物料二备用;将引气剂、聚乙烯醇水溶液在剪切条件下加入物料一中,混合均匀后,得物料三备用;将物料二、物料三共混,继续剪切处理1-2h,然后60-65℃干燥,破碎即得。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剪切速率为60-300rpm;物料二中,加水量为固体物质量的4-5倍;破碎后铁尾矿细砂细度模数为1.6-2.0。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优选,该铁尾矿细砂用于混凝土砂浆制备,部分替代河沙,替代量占比为60-80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68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