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构造混杂岩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044606.X | 申请日: | 2022-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3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马显春;黄永威;李冠奇;肖洋;赵占群;吴磊;上官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G08B29/18 |
| 代理公司: | 成都知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25 | 代理人: | 马超前 |
| 地址: | 6100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构造 混杂 滑坡 监测 预警系统 | ||
1.一种构造混杂岩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震监测模块,用于获取滑坡内部岩体破裂产生的震动量,若震动量超过阈值,则生成第一预警信号;
InSAR影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滑坡第i时刻的InSAR影像,将第i时刻的InSAR影像中颜色的深浅度大于深浅度阈值的区域设置为监测区域,并在监测区域内设置监测点,获取滑坡第i+1时刻的InSAR影像,将第i+1时刻的InSAR影像与第i时刻的InSAR影像进行对比,确定每个监测点的形变量,若形变量超过形变阈值,则生成第二预警信号;
位移监测模块,用于获取滑坡地表的位移量,若位移量超过位移阈值,则生成第三预警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在收到第一预警信号后暂存,在接收到第二预警信号和第三预警信号时,判断是否接受到第一预警信号,若存在则生成报警信号;
通讯模块,用于以无线通讯的方式接收第二预警信号,并发送处理模块,然后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以无线通讯的方式向外发送报警信号;
还包括震动对比模块,包括:
探测桩,包括用于插入泥土的桩杆和露出地面的桩身;
第一探测模组,包括支撑柱、滑块、弹性件、第一应变片,支撑柱固定在桩身上,支撑柱上设有滑槽,滑块位于滑槽内,滑块与支撑柱滑动连接,弹性件固定在滑块的两端,第一应变片固定在支撑柱上,弹性件与第一应变片固定连接,滑槽内设有第二应变片,第二应变片的两端与滑槽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应变片与滑槽之间留有间隙;
第二探测模组,包括支撑体和弹性体,桩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中空的水平方向的安装槽,支撑体与安装槽滑动连接,弹性体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槽的底部,弹性体的另一端与支撑体的底部之间设有第三应变片,第三应变片分别与弹性体和支撑体固定连接;
其中,支撑体的底部设有锁止孔,桩杆内设有锁止腔,锁止腔位于锁止孔的下方并与锁止孔连通,锁止孔内设有锁止件,锁止件与锁止腔的底部之间设有克服锁止件重力的弹性锁件,桩身上设有与锁止腔联通的操作腔,操作腔内设有与锁止件固定连接的操作杆,第一应变片、第二应变片和第三应变片分别与处理模块信号连接;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一应变片和第二应变片产生变化的信号时,生成驱赶信号,处理模块连接有一蜂鸣器,蜂鸣器接收到驱赶信号后启动;处理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应变片中仅有一侧的压力减少或者仅有一侧的压力增大时,生成报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混杂岩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监测模块为GNSS位移监测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混杂岩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为单片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造混杂岩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InSAR影像获取模块形变量超过形变阈值包括:根据每个监测点的形变量对所述监测点进行等形变量划分及连线,获得多条第一等形变量曲线;计算每条第一等形变量曲线上的每个监测点与所述第一等形变量曲线相邻的第一等形变量曲线的距离,以小于距离阈值的距离为半径,以小于距离阈值的距离对应的监测点为圆心,圈定裂变监测区域,将所述裂变监测区域内的监测点进行标记,获得标记监测点;获取第i+3时刻的InSAR影像;将第i+3时刻的InSAR影像与第i+2时刻的InSAR影像进行对比,确定每个标记监测点的形变量;根据每个标记监测点的形变量对标记监测点进行等形变量的划分和连线,获得多条第二等形变量曲线;计算每条第二等形变量曲线上的每个标记监测点与所述第二等形变量曲线相邻的第二等形变量曲线的距离,并选取最短的距离;判断所述最短的距离是否大于第二距离阈值,得到第一判断结果;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相邻两条第二等形变量曲线之间的最短的距离大于第二距离阈值,则生成第一预警信号;若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相邻两条第二等形变量曲线之间的最短的距离不大于第二距离阈值,令i的数值增加1,返回步骤“获取第i+3时刻的InSAR影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460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