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扣及利用该扣所制作的建筑模板支撑钢管托梁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3199.0 | 申请日: | 2022-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9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蔡振波;吴智峦;邝应祥;柯苹;冼学威;麦启明;罗志军;杨华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新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48 | 分类号: | E04G11/48;E04G11/50;E04G11/52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6 | 代理人: | 杨启成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制作 建筑 模板 支撑 钢管 | ||
一种扣及利用该扣所制作的建筑模板支撑钢管托梁,涉及一种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建筑模板支撑钢管托梁技术,包括三根圆形钢管、能将垒在一起的三根圆形钢管箍紧的扣,三根钢管呈三角形紧密垒在一起形成三钢管捆,数个扣沿三钢管捆分布并紧箍在三钢管捆上。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既能采用小件传递、实地安拆时操作方便,协同钢管,同时,又不用加密立杆间距,就能满足模板支撑力要求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建筑模板支撑钢管托梁技术。
背景技术
在模板支撑体系中,模板支撑托梁(主楞)是模板支撑体系中的重要传力构件,在模板支撑的设计时,往往由于支撑托梁的承载力不能满足,一般需要通过加密下部支撑立杆的纵横间距,减少支撑托梁的跨度来确保支撑体系安全。因此,下部的支撑立杆的承载力存在较多富余,未能充分发挥立杆的承载性能,浪费材料,增加工程造价。
目前模板支撑托梁采用的材料主要有木枋、钢管、小截面型钢、大截面型钢等。当采用木枋、钢管、小截面型钢作为支撑托梁时,均要通过加密立杆间距的方法确保支撑体系安全及变形,双钢管时协同受力困难;若采用大截面型钢作为支撑托梁时,虽然可以调整下部立杆至适当的间距,但是大截面型钢笨重,在材料传递、安装,拆除时操作困难,甚至需要塔吊来配合施工,由于大截面型钢比较笨重(单根长3m一般在25kg以上),在托梁拆除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塔吊配合拆除施工,只能采用人工操作,增加施工安全风险,笨重型钢也容易直接砸到下层结构造成结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采用小件传递方式传递,实地拆装时操作方便,协同钢管,同时,又不用加密立杆间距,就能满足模板支撑力要求的扣及利用该扣所制作的建筑模板支撑钢管托梁。
本发明的扣是这样实现的:
方案一:包括两个U形扣件,两U形扣件其中一端铰接在一起,两U形扣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连接结构,以便两U形扣件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后,形成环形箍,U形扣件的内侧底部并排设置有两个圆形直径相同的圆弧形凹口,U形扣件的两个圆弧形凹口的圆心的距离不小于圆弧形凹口的直径,环形箍的上下两个圆弧形凹口的圆心的距离等于圆弧形凹口的直径,U形扣件包括U形部分、设置在U形部分的外侧的加强筋板。
优选地,U形扣件的两个圆弧形凹口的圆心的距离等于圆弧形凹口的直径。
使用时,两层钢管上下垒在一起形成四钢管捆,每层钢管层由两根圆形钢管并排在一起组成,然后采用适当间距的扣将四钢管捆上,使两个U形扣件的两个圆弧形凹口分别卡在上下两层的两根钢管上,然后通过固定连接结构将两U形扣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使扣紧箍在四钢管捆上,保证四钢管捆的四根圆形钢管紧密地上下紧靠在一起,这样,使四钢管捆协同,具有了四根圆形钢管累加所具有的承托力。
U形扣件的两个圆弧形凹口的圆心的距离等于圆弧形凹口的直径时,四钢管捆的四根圆形钢管紧密地上下、左右紧靠在一起。
采用U形部分和设置在U形部分的外侧的加强筋板,既能通过扩大U形部分箍紧圆形钢管的面积,以保证箍紧的稳定,同时,利用加强筋板的加强作用,来提升U形部分抵御四钢管捆受压下,可能产生的横向的张开的力。
这里,U形扣件的U形口的宽度与圆弧形凹口的直径的两倍对应。这样,将钢管捆紧箍后,每层钢管的两边紧靠在U形口的两内侧壁,保证了钢管捆的形状稳定,从而保证了其承托力的稳定。
固定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U形扣件另一端的翼、设置在翼上的螺栓穿孔、穿接在螺栓穿孔上的带有螺母的螺栓。这样,通过依次穿过两U形扣件另一端的翼的螺栓及旋接在螺栓上的螺母将两U形扣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新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新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31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