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再生反应室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34332.6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0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戴江华;曹钟流;杨慧春;吴嘉强;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M3/06 | 分类号: | C12M3/06;C12M1/34;C12M1/10;C12M1/12;C12M1/00;C12N5/077;A61L27/38;A61L27/22 |
代理公司: | 重庆以知共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6 | 代理人: | 钟亮 |
地址: | 3326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负重 缺损 原位 修复 再生 反应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再生反应室,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件、旋转件和供料件;所述输入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皮带轮和传送皮带;
旋转件包括行星齿轮组、相互嵌套的内桶和外桶,所述行星齿轮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和内齿圈,所述太阳轮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行星轮一端啮合于太阳轮,行星轮的另一端啮合内齿圈,所述行星轮的竖向中轴线处连接有搅拌轴;
外桶固定连接于内齿圈,内桶的侧壁带有交换孔,且内桶与外桶之间设有仅容气体通过的半透膜;
供料件包括位于内桶底部的载体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再生反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与外桶的横截面为锥形,所述载体支架位于内桶的最底部,载体支架呈螺旋形,且载体支架表面带有颗粒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再生反应室,其特征在于:外桶的最下方带有驱动齿,驱动齿通过传送皮带连接皮带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的顶部开设有加料口,外桶的径向两侧带有通气支管和排气支管,搅拌轴的表面带有用于监测ph值的感应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再生反应室,其特征在于:内桶的最低处带有锥形管,锥形管的最低处带有出料口,出料口表面带有旋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支架表面带有固定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未贯通的圆桶状天然滨珊瑚放置于载体支架处;
S2,随后通过加料口向内桶中添加细胞灌注液,细胞灌注液组成的成分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地塞米松和维生素D3;
S3,将无菌空气通过通气孔装入外桶内,随后启动第一电机,利用搅拌轴带动内桶的细胞灌注液旋转,实现与圆桶状天然滨珊瑚进行物质交换;
S4,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是否转动,从而改变内桶和外桶的旋转方式,以满足圆桶状天然滨珊瑚生合成为人工骨骼的培养条件;
S5,随后将培养完成的天然滨珊瑚进行体内植入,观察生长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圆桶状天然滨珊瑚加工成25mm、外径12mm和内径2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细胞灌注液的比例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1×106~1×107个/ml,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为2ng/ml,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为25ng/ml,地塞米松为0.25~1.0mg/ml,维生素D3为1~2mg/ml。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大段负重骨缺损原位修复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成提取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等体积的PBS混合,通过离心搅拌后弃上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PBS清洗2次;再用弃去上清液等量的培养基悬浮细胞,其有核细胞数在(1~2)×107个/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消化、传代接种以及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扩增至第3-5代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43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