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32435.9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95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余斌;杨晨源;刘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凯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石流 判断 方法 | ||
1.一种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实地测量主河与支沟交汇处主河的平均宽度和主河与支沟交汇处支沟的平均宽度,通过式1计算主河单宽流量,通过式2计算支沟单宽流量,通过式3计算支沟与主河的单宽流量比;
其中,Q1为主河单宽流量,单位为m2/s;Qz为主河流量,单位为m3/s,通过调查获取;B1为主河与支沟交汇处主河的平均宽度,单位为m;Q2为支沟单宽流量,单位为m2/s;Qn为稀性泥石流流量,单位为m3/s,通过调查获取;B2为主河与支沟交汇处支沟的平均宽度,单位为m;ε为支沟与主河的单宽流量比;
b、计算稀性泥石流冲入河道中不被主河水流冲走的泥石流最小颗粒粒径,按照式4进行计算;
Dm=3.8Q13/h3.5 式4
其中,Dm为稀性泥石流冲入河道中不被主河水流冲走的泥石流最小颗粒粒径,单位为mm;h为主河与支沟交汇处主河的水深,单位为m,实地调查获取;
c、计算体积因子,体积因子按照式5进行计算;
yt=V/(hB1B2) 式5
其中,yt为体积因子;V为稀性泥石流冲入河道中不被主河水流冲走的固体物质总量,单位为m3,通过选取大于和等于Dm的泥沙在泥石流中所占的百分比确定;
d、通过式6计算入汇角因子;
其中,为入汇角因子;π为圆周率;θ为支流与主流的交汇角,单位为°,0°<θ<180°,实地调查或卫星影像图获取;
e、通过式7建立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指标;
其中,y为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指标;D50为泥石流中值粒径,单位为mm;D0为粗颗粒粒径,单位为mm;D0=2mm;
当y<7.5时,判断为不发生堵江;
当7.5≤y<13.7时,判断为发生局部堵江;
当13.7≤y<24.1时,判断为发生大部堵江;
当y≥24.1时,判断为发生全部堵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局部堵江具体是指流体入河后出露部分的长度与交汇处河宽的比值为30%-6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大部堵江具体是指流体入河后出露部分的长度与交汇处河宽的比值为70%-9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稀性泥石流堵江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全部堵江具体是指流体入河后出露部分的长度与交汇处河宽的比值为100%,且造成断流至少3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3243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浅层滑坡型沟谷泥石流预警方法
- 下一篇:视觉语言识别方法以及相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