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8650.1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55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袁旸洋;樊柏青;成玉宁;谈方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1 | 分类号: | G06F16/21;G06F16/29;G06F16/51;G06F16/5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何静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乡村 生态景观 要素 信息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乡村生态景观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建立乡村动态基础模型,将乡村生态景观数据分为生态数据、形态数据、管控数据三大类,通过将不具备空间坐标的数据转换为具有坐标的二维空间数据,在同一坐标系统中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及二维空间数据的三维空间化,并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实现四维时空化,生成了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可实时可视化与人机交互查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解决了传统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数据集成度低、维度单一、信息滞后的问题,提升了乡村生态景观全流程环境认知、分析规划、运维管理的整体效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乡村生态景观领域,具体的是一种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的分析、规划与管控趋向于数字化与智慧化。基于数字孪生理念实现乡村生态景观信息与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时空联动是前沿的研究课题。乡村生态景观数据来源多样、类型复杂、要素众多,全要素生态景观数据的处理、融合、可视化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景观数据的认知、查询与分析,对于乡村生态景观的全流程规划与管控体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传统乡村生态景观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数据存在信息滞后、覆盖面单一的问题,规划过程中的全要素数据信息难以得到实时呈现;目前同类研究多基于二维空间层面数据的简单叠加,缺乏三维模型空间的可视化信息融合,且在数据的查看过程中,多种要素彼此游离,查询工作需要在二、三维之间反复切换,操作复杂、易用性差;少数以三维模型为基础的数据融合技术,多以单一场地的实景三维模型作为空间三维模型,无法动态反映时空信息。所以,多类型、多维度的数据作为乡村生态景观的信息要素,在同一模型中实现实时融合与可视化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探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开发端口置入天地图实时在线卫星地图,与乡村生态景观三维倾斜摄影模型融合,作为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的动态基础模型;
S2、根据需求获取乡村生态景观数据,并将数据按内容分为生态数据、形态数据、管控数据三大类;
S3、建立空间矢量点,将不具备空间坐标的乡村生态景观数据中的文本与图片形式的生态数据、形态数据、管控数据映射至相应的空间矢量点,将其转换为具有坐标的二维空间数据;其中文本数据包括由物联网设备采集并定期更新的数据,新闻发布、公示公告、应急管理文本数据;图片数据包括乡村生态景观图片数据与全景图片数据;
S4、对乡村生态景观数据进行坐标系、格式、命名的标准化处理;
S5、根据乡村生态景观数据库逻辑架构及存储规则,将分类后的数据整合至数据库中;
S6、将数据库中的乡村生态景观数据融合至动态基础模型中,实现二维数据的三维空间化;
S7、通过物联网数据的实时更新,及其它数据的定期更新,实现四维时空化,进一步形成乡村生态景观全要素四维信息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S1中的具体步骤为:
S1.1、通过开发端口置入天地图实时在线卫星地图作为基底地图;
S1.2、以天地图的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为源坐标系,获取OSGB格式的乡村生态景观倾斜摄影模型;
S1.3、将倾斜摄影模型与基底地图融合,作为全要素信息模型的动态基础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S2中的乡村生态景观数据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8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