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潮间带连片互花米草入侵区鸟类生态适宜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22306.1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8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寿兵;郑正;蔡桢杰;姜钇如;李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A01M2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陆尤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潮间带 连片 互花米草 入侵 鸟类 生态 适宜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改善潮间带连片互花米草入侵区鸟类生态适宜度的方法。本发明方法是在连片互花米草区域内,通过人工局部清除互花米草和工程措施,构建无互花米草或仅有少量互花米草植株分布的景观斑块和廊道,形成以互花米草植被覆盖区为本底基质,无互花米草的圆形水塘为斑块,水沟为网络廊道的景观生态结构,从而大幅提高连片互花米草入侵区对鸻鹬类水鸟栖息和觅食的生态适宜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将连片互花米草区改造为更适宜鸟类栖息和觅食的景观生态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互花米草(
目前国内外已研发出“刈割+覆盖”、“刈割+淹水”、“刈割+翻耕+淹水”、“喷施除草剂”、以及物理挖除等多种治理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在小规模工程实践中已取得一些效果,但从经济成本、生态后果以及适用条件等综合因素看,还不能满足大规模根治成片互花米草的需要。另外,互花米草入侵除了对滨海鸟类生存影响较大外,还具有抗风消浪、保滩护岸和促淤造陆等正面作用,因此,不计一切代价的根除互花米草未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本发明旨在以连片互花米草为背景,通过内部景观生态结构的改造来改善对鸟类的生态适宜度。在保留互花米草原有正效应的同时,减缓其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潮间带连片互花米草入侵区鸟类生态适宜度的方法,以保留互花米草原有正效应,减缓其负面影响。
本发明提供的改善潮间带连片互花米草入侵区鸟类生态适宜度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在海滩近岸潮间带有连片分布的互花米草区域,分成若干子区域,每个子区域面积为0.15-0.30km2 。
(2)在各子区域内分别构建若干景观生态斑块,为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所述景观生态斑块具体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水塘;水塘直径在30-40m,水塘数量为4-6个,其中,一个面积较大的圆形水塘中间构筑有一个鸟岛;各个水塘之间通过廊道相互连通;
水塘的构筑方式如下:
在秋末初冬,选择小潮期退潮以后,先将所有斑块内的互花米草齐地刈割。对于其中面积较小的斑块,利用挖掘机将圆形斑块内部带根泥土挖出,垒在四周用于构建塘埂,塘埂底宽3-4m,高出地面50-60cm,塘堤内外两侧均用土工布袋就地盛上挖出的泥土围起来,防止涨潮时新建塘埂被冲垮和来年外围互花米草植株扩展到水塘内;水塘深度30-50cm。对于其中面积较大的1个斑块,建成为中间带鸟岛的水塘;鸟岛直径15-25m,高度1.3-1.5m。鸟岛四周同样用土工布袋装满泥沙后围起来,防止涨潮时被冲跨,塘埂建设方式与小斑的块类似。
(3)构筑水沟,将所有圆形斑块串联起来,并与外界相通,作为斑块之间,以及与外界沟通和鸟类迁移的廊道;水沟宽度4-5m,深度1.2-1.5m;
水沟的具体构筑方式为:先将地表的互花米草齐地刈割,再用挖掘机或其他可用工具挖出水沟;挖出的带互花米草地下根的泥土,就地装入土工布袋,垒在两侧作为沟埂。沟埂高50-60cm,宽1.0-1.2m。挖出的多余泥土覆盖在沟埂外侧的互花米草植株上,压实后防止其复发。
(4) 定期检查改造后的斑块和廊道内(包括塘埂和沟埂上)是否有新的互花米草植株萌发和复发,一旦发现,借助移苗设备立即予以连根拔除,始终确保改造区内无互花米草新植株出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23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