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2077.3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49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赵子文;刘畅;农燕凤;赖后伟;王艺霖;刘丽红;黎京士;吴泽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李红媛 |
地址: | 51053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碳氮 污染 处理 装置 水处理 方法 | ||
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本发明要解决农村低碳氮比污水脱氮除磷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发明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包括生态处理室、强化脱氮室和厌氧反应室,生态处理室中种植有水生植物,在每个种植篮的下方挂设有人工水草,在强化脱氮室中设置有沸石填料层和贝壳粉填料层,沿厌氧反应室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层隔网,隔网之间填充有悬浮生物炭填料,布水器设置在厌氧反应室的底部。本发明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将生态处理室、强化脱氮室和厌氧反应室相结合,通过阶梯性除氮,提高厌氧反应室进水的碳氮比,结合缓释碳源,强化反硝化生化反应,提高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低碳氮比污水的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的面源水携带含氮污染物排入到环境水体中,导致水体中氮含量升高,不仅使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起居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在供水管网中含有的NH4+-N能使硝化细菌生长繁殖,硝化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臭气,过量的硝酸氮会在胃中还原胃亚硝酸氮,进而形成致癌性物质。
农村地区由于农田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污水、坡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水体中含有高氮磷污染物,而形成低碳氮比的污水,传统脱氮工艺,例如A/O工艺、A2/O工艺和SBR工艺由于水体中有机碳源含量低,使反硝化生化反应效率明显降低,反硝化细菌活性低,从而导致低碳氮比的农村污水脱氮除磷效果不好。
而为了提高脱氮效果,现有技术中有采用活性污泥工艺,但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生长,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中还容易引入二次污染,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需要再处理才能排放到环境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低碳氮比污水脱氮除磷效果不好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包括生态处理室、强化脱氮室和厌氧反应室,在生态处理室的水面上漂浮有浮板,在浮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种植篮,种植篮内种植有水生植物,在每个种植篮的下方挂设有人工水草,在生态处理室的底部设置有曝氧装置,生态处理室的一侧室壁上开有进水口,生态处理室的上部开有排水管,强化脱氮室位于排水管的下方,在强化脱氮室的水面下方沿设置有沸石填料层和贝壳粉填料层;
所述的厌氧反应室包括上盖、隔网、悬浮生物炭填料和布水器,在厌氧反应室的顶部盖设有上盖使厌氧反应室内形成厌氧环境,沿厌氧反应室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层隔网,上层隔网与中层隔网之间填充有悬浮生物炭填料,下层隔网与中层隔网之间也填充有悬浮生物炭填料,且上部悬浮生物炭填料的填充率高于下部悬浮生物炭填料的填充率,布水器设置在厌氧反应室的底部,连接管的一端与强化脱氮室的出水口相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布水器相连,厌氧反应室的上部设置有出水口。
本发明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实现:
一、低碳氮比污染水由进水口流入生态处理室中,利用曝氧装置对水体曝气,增加污染水的溶氧量,控制生态处理室中水力停留时间为8~16h,得到预处理的污水;
二、预处理的污水由排水管流入强化脱氮室,通过沸石填料层和贝壳粉填料层强化脱氮处理,控制强化脱氮室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6h,得到脱氮处理后的水;
三、脱氮处理后的水经过连接管流入厌氧反应室内,通过布水器上升流过悬浮生物炭填料区,控制厌氧反应室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20h,从出水口排出净化后的水,完成低碳氮比污染水的脱氮除磷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20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