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2 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1518.8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450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郑成航;高翔;邵凌宇;周灿;张涌新;张悠;刘昶;吴卫红;翁卫国;李钦武;杨洋;张霄;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62 | 分类号: | B01D53/62;B01D53/78;B01D53/34;B01D50/40;B03C3/017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郑芳 |
地址: | 314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base sub | ||
1.一种CO2捕集吸收剂分解抑制及高效减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抑制吸收剂分解或逃逸过程及逃逸吸收剂高效捕集回收过程;
抑制吸收剂分解或逃逸过程:
首先通过设置在CO2吸收塔前的预洗涤装置,在脱除烟气中的杂质同时对烟气进行温度调控,避免了吸收过程吸收剂在飞灰表面的凝结,同时防止飞灰表面金属离子对吸收剂的催化分解;其次通过分级技术在吸收过程中对吸收剂温度进行多段调控,避免过高温差引发的吸收剂挥发;在解吸过程通过温度调控及回收管路的过滤及离子交换,抑制解吸过程吸收剂分解或逃逸;
逃逸吸收剂高效捕集回收过程:
首先在CO2吸收塔内设置水洗装置,并利用塔顶设置的吸收塔除雾装置,去除部分烟气夹带的气溶胶;在CO2吸收塔出口设置后处理装置,逃逸的气溶胶经过后处理装置被捕集,经由后处理装置内部喷淋清洗实现吸收剂的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CO2捕集吸收剂分解抑制及高效减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装置为脱碳烟气净化及吸收剂回收装置或一体式静电除雾吸收剂回收装置,所述脱碳烟气净化及吸收剂回收装置包括顺次设置的预荷电模块、冷凝换热模块、静电捕集模块,逃逸的气溶胶经过预荷电、冷凝换热后,在静电场作用下被捕集;所述一体式静电除雾吸收剂回收装置采用立式蜂窝管组装气溶胶收集板,每个收集板内设置针刺电极作为放电电极,收集板管径为250mm,电源采用60kV高压高频电源,同时配有热风吹扫装置,回收装置顶部设置喷淋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CO2捕集吸收剂分解抑制及高效减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含高浓度CO2烟气在脱硫后进入预洗涤装置,经过喷淋降温,洗涤过程去除烟气中的杂质;洗涤后的烟气经过塔顶设置的预洗涤除雾器,去除部分喷淋过程产生的细粒径雾滴和酸性气溶胶;
(2)CO2吸收塔采用多段循环吸收,经过除杂降温后的烟气依次进入分级CO2吸收段和水洗段,贫液在进入喷淋前通过相应换热器进行温度调控,避免吸收液和烟气间产生较大温差,引起吸收剂的挥发;富液经贫富液换热器加热至90~98℃进入CO2解吸塔,贫液出CO2解吸塔进入贫富液换热器,降温至60~68℃;CO2解吸塔再生蒸汽进入CO2浓缩装置,经过冷却器进入气液分离器;
(3)气溶胶随烟气进入预荷电模块,在高压电压作用下充分荷电,较少部分气溶胶被预荷电模块捕集;荷电后的气溶胶进入冷凝换热模块,通过换热温度调控,高湿烟气中的水分在气溶胶表面凝结,使气溶胶颗粒粒径显著增加,同时,电荷的存在既促进了水汽的凝结,也加剧了气溶胶的不规则运动,使得其碰撞概率增加从而发生凝并,部分气溶胶颗粒在热泳、拦截作用下被换热管壁捕集;长大后的带电气溶胶进入静电捕集模块,在静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最终被收集板捕集;部分未到达极板的气溶胶被除雾器拦截,实现了脱碳烟气中逃逸吸收剂的高效捕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151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