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和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008597.9 | 申请日: | 2022-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2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赵彪;周兴达;崔彬;郝峰杰;胡家亮;张若愚;屈鲁;潘海宁;余占清;尹立坤;曾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F27/24 | 分类号: | H01F27/24;G06F30/17;G06F30/20;G06F11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张迎新 |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频 变压器 硅钢片 接缝 方式 仿真 方法 系统 | ||
1.一种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取向硅钢片模型;
将所述取向硅钢片模型按不同的接缝方式建立铁芯模型;
根据所述铁芯模型进行仿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取向硅钢片模型包括以下子步骤:
选择材料属性中的相对磁导率和类型选项中的各项异性;
选择所述各项异性后会弹出x、y和z轴三个方向,根据x、y和z轴方向上的磁导率分别输入B-H曲线;
在组成选项中叠层处填入叠压系数,方向为z轴方向;
输入铁轭x和y轴方向上的B-H曲线,z轴相对磁导率设置为1/(1-Kc);其中,Kc为叠层系数;
输入铁芯柱x和y轴方向上的B-H曲线,z轴相对磁导率设置为1/(1-Kc)。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缝方式包括直角接、斜角交错接和斜角阶梯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斜角交错接构建铁芯模型的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单片取向硅钢片模型;
利用所述单片取向硅钢片模型构建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
通过直角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的交互转换,构建一个位于所述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间隙正中央的旋转坐标系;
通过对称复制所述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得到两层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
通过平移操作使所述两层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外表面平齐且搭接;
通过平移和复制操作完成斜角交错接铁芯模型的搭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铁芯模型进行仿真包括以下子步骤:
在铁芯模型上设置绕组模型和激励;
对所述铁芯模型和绕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设置瞬态场的仿真时间及仿真步长;
对所述铁芯模型进行铁芯损耗的仿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在瞬态场进行,根据采集的励磁电流峰值调整原副边电流的初值大小以及副边电流减去原边电流的数值。
7.一种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型单元,用于建立取向硅钢片模型和将取向硅钢片模型按不同的接缝方式建立铁芯模型;
仿真单元,用于根据铁芯模型进行仿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单元,具体用于:
选择材料属性中的相对磁导率和类型选项中的各项异性;
选择所述各项异性后会弹出x、y和z轴三个方向,根据x、y和z轴方向上的磁导率分别输入B-H曲线;
在组成选项中叠层处填入叠压系数,方向为z轴方向;
输入铁轭x和y轴方向上的B-H曲线,z轴相对磁导率设置为1/(1-Kc);其中,Kc为叠层系数;
输入铁芯柱x和y轴方向上的B-H曲线,z轴相对磁导率设置为1/(1-Kc)。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单元,具体用于:
建立单片取向硅钢片模型;
利用所述单片取向硅钢片模型构建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
通过直角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的交互转换,构建一个位于所述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间隙正中央的旋转坐标系;
通过对称复制所述两片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得到两层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
通过平移操作使所述两层取向硅钢片交错模型外表面平齐且搭接;
通过平移和复制操作完成斜角交错接铁芯模型的搭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频变压器硅钢片接缝方式的铁损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单元,具体用于:
在铁芯模型上设置绕组模型和激励;
对所述铁芯模型和绕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设置瞬态场的仿真时间及仿真步长;
对所述铁芯模型进行铁芯损耗的仿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859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漏液型造口袋
- 下一篇:串口波特率自适应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