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05375.1 | 申请日: | 202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6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平;顾枫;苗家慧;孟佳乐;陈云锦;贾舒;司婧怡;朱咏琪;肖佳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许洁 |
地址: | 226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原位 底泥再 悬浮 速率 测定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装置,包括标识框,所述的标识框的材质为PVC,标识框的形状为长方体;标识框的侧面设计为网格状;标识框的侧面外侧贴上一层防水的刻度条;标识框的底部设计为可以打开和关闭的无孔PVC板;将柱状沉积物转移至标识框中,根据标识框侧面的刻度线,可以读取动力扰动一段时间后的沉积物高度变化,进而获取底泥再悬浮速率。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底泥再悬浮速率的原位测定,简化了参数值获取的装置结构,且装置相对简单,易于制造,便于操作,有效降低了底泥再悬浮速率参数值获取的成本,可用于水环境数值模型的参数率定,提高水质模型对于泥‑水界面泥沙交换通量的模拟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水环境数值模拟领域,用于动力扰动下河流/湖泊底泥再悬浮速率获取,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装置。
背景技术
底泥再悬浮速率获取通常使用的是原位沉积物捕获器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在不同水体深度处原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一段时间后取出捕获器中的沉积物,运用公式计算出底泥再悬浮速率。此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①捕获器放置于水体中,其放置深度直接影响底泥再悬浮速率大小,若要获取垂向底泥再悬浮速率平均值,需要在不同深度放置捕获器,增加试验复杂度;②捕获器要捕获足够量的沉积物需要在水体中放置的时间较长,通常为几天,难以用于一次短时间(1天)的动力扰动(如引水、风浪等)下底泥再悬浮速率的测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装置。为解决动力扰动下底泥再悬浮速率难以直接测定的问题,本专利发明了原位底泥标识框装置,用于不同动力扰动强度和扰动时间内平均底泥再悬浮速率的原位测定。
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原位底泥再悬浮速率测定的装置,包括标识框,所述的标识框的材质为PVC,密度为1.5g/cm3,厚度为0.5cm,一个标识框的总重量为0.7kg;所述的标识框的形状为长方体;
所述的标识框的侧面设计为网格状,网格尺寸大小为0.5cm×0.5cm,为了在不影响水动力侵蚀沉积物的前提下,能够固定好柱状沉积物不发生外漏;标识框的侧面外侧贴上一层防水的刻度条,便于柱状沉积物厚度的读取;标识框的底部设计为可以打开和关闭的无孔PVC板,便于柱状沉积物向标识框的转移;
将柱状沉积物转移至标识框中,根据标识框侧面的刻度线,可以读取动力扰动一段时间后的沉积物高度变化,进而获取底泥再悬浮速率。
作为优化:所述的标识框的尺寸为长×宽×高:6.5cm×6.5cm×70cm,选择此尺寸主要是为了与重力采泥器中60cm高×6cm内径的采泥柱的尺寸相匹配,标识框的高度和截面宽度略大于沉积物采样柱,便于柱状沉积物从采样柱向标识框的转移。
作为优化:所述的标识框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运用柱状采泥器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打开标识框底部的PVC板,将标识框放置于柱状沉积物上部,将直径为6cm的圆形铝片放置于柱状沉积物底部,下面使用一根顶杆将柱状沉积物自下而上顶入标识框中,随后取出铝片,并立即关闭标识框底部的PVC板,读取沉积物高度值h1 cm;将标识框放置于原位,一次动力扰动后提取出标识框,读取沉积物高度h2 cm,两次高度差(h2-h1)cm即为沉积物侵蚀高度。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用于底泥再悬浮速率的原位测定,简化了参数值获取的装置结构,且装置相对简单,易于制造,便于操作,有效降低了底泥再悬浮速率参数值获取的成本,可用于水环境数值模型的参数率定,提高水质模型对于泥-水界面泥沙交换通量的模拟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沉积物捕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原位标识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大学,未经南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53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