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芯、电池和用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32563.7 | 申请日: | 202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68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伍应阳;詹东欧;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46 | 分类号: | H01M50/46;H01M50/586;H01M50/59;H01M50/103;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王淑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用电 设备 | ||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第一极耳。电极组件包括隔离膜。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一极片,另一端从第一端面伸出。第一极耳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第一侧面,第二表面背离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一侧面之间。电芯还包括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第一胶层粘贴于第一区域并从第一区域延伸至第一侧面且与对应的隔离膜粘接。第二胶层粘接于第二表面的至少部分并从第二表面延伸至第二侧面且与对应的隔离膜粘接。本申请还提供设有上述电芯的电池和用电设备,能提高其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电池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实际使用中,当电池因跌落而受到撞击时,电池中的电芯的隔离膜容易受到电解液的冲击而向内收缩,从而造成电芯短路、发热等情况发生,降低了电芯安全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芯,以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第一极耳。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设置在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电极组件的外表面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极耳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一极片,第一极耳的另一端从第一端面伸出。第一极耳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第一侧面,第二表面背离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包括第一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一侧面之间。电芯还包括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第一胶层粘贴于第一区域并从第一区域延伸至第一侧面,且部分第一胶层与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粘接。第二胶层粘接于第二表面的至少部分并从第二表面延伸至第二侧面,且部分第二胶层与位于第一端面处的隔离膜粘接。
通过第一胶层使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与第一侧面形成一个整体,第二胶层使位于第一端面处的部分隔离膜与第二侧面形成一个整体,以降低电芯在跌落过程中第一端面处的隔离膜向内收缩而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以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沿第三方向,第一胶层的宽度与电极组件宽度的比值范围为3/4至6/5;和/或,第二胶层的宽度与电极组件宽度的比值范围为3/4至6/5。当第一胶层的宽度与电极组件宽度的比值为3/4至1时,第一胶层的宽度在电极组件宽度范围内,以便于节省第一胶层的使用量。当第一胶层的宽度与电极组件宽度的比值为1至6/5时,沿第三方向,第一胶层超出电极组件的部分可与电极组件沿第三方向的两侧连接,以提高第一胶层粘接面积,进而提高第一胶层粘接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包括第一部分和与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分别粘接在第一侧面和第一区域,沿第一方向,第二部分的部分粘接在第一表面。第一部分用于与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粘接,并使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与第一侧面形成一个整体。第二部分的部分粘接在第一表面,进一步使第一极耳、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以及第一侧面形成一个整体,进而降低电芯在跌落过程中第一端面处的隔离膜向内收缩而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在第三方向,第一胶层相对应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齐平,以使第一侧面在受到第一胶层的拉力时可均匀分摊拉力,降低第一侧面受力不均造成撕破的风险。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胶层还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粘接于第三侧面,第四部分粘接于第四侧面,以使第一侧面、位于第一区域处的隔离膜、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降低电芯在跌落过程中第一端面处的部分隔离膜向内收缩而造成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伸出第一端面的部分从第二侧面朝向第一侧面弯折设置,以降低第一极耳在第二方向上占用的封装空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325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