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车辆用周边检测装置、车辆用灯具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06677.4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87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平野富晴;今井悠行;风冈成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0R1/06 | 分类号: | B60R1/06;B60R1/12;F21S45/10;F21S45/47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霍玉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红外线 投光器 车辆 周边 检测 装置 灯具 | ||
1.一种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是遍及前后地以红外线照射车辆侧方的路面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具备:
投光器框体,其是能够装配于在车辆上设置的壳体的投光器框体,且其一部分由具有红外线透过性的外透镜形成,在装配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外透镜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向车辆的前斜下方照射红外线;以及
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其配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内部,通过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向车辆的后斜下方照射红外线,
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位于比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靠车辆前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的第一姿态,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使红外线射入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与所述第一姿态不同的第二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的内表面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后缘部朝向前缘部向下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透镜的形状被确定为配置成在所述投光器框体装配于所述壳体时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向外侧伸出,
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于比所述壳体的开口部的前缘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柔性印刷基板,该柔性印刷基板搭载有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配置为相互沿左右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内透镜构件,该内透镜构件具有第一内透镜以及第二内透镜,
所述第一内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与所述外透镜的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内透镜配置于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与所述外透镜的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内透镜和所述第二内透镜配置为沿左右排列,并一体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光器框体具备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支承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并且与所述外透镜气密地结合而形成所述投光器框体,
所述散热构件具有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部通气的空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载红外线投光器还具备:
配线基板,其搭载有所述第一红外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光元件中的至少一方;
软线,其用于将所述配线基板与外部连接;以及
软线保持部,
所述投光器框体还具备支承所述配线基板的金属制的散热构件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衬垫,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外透镜以夹入所述衬垫的方式结合,从而容纳所述配线基板,
所述软线保持部作为所述散热构件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投光器框体的外侧,并被所述衬垫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红外线投光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构件具有散热翅片和软线通过孔,所述软线保持部形成于相对于所述软线通过孔而与所述散热翅片相反的一侧,
所述软线从所述软线通过孔被引出到所述投光器框体之外,并向所述软线保持部布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667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