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芯和用电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04775.4 | 申请日: | 2021-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7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55 | 分类号: | H01M50/55;H01M50/533;H01M50/531;H01M4/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赛恩倍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34 | 代理人: | 习冬梅 |
| 地址: | 352106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装置 | ||
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壳体包括腔体和覆盖腔体的盖。腔体包括沿腔体的开口的边界延伸的凸缘。盖的周边与凸缘连接形成侧翼以封闭腔体。电芯还包括夹设于侧翼并从侧翼延伸至壳体外的极耳。侧翼设有第一封印结构和第二封印结构。定义沿侧翼远离边界的边缘指向边界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第二封印结构超出第一封印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芯的用电装置。本申请可减少壳体塌陷的风险并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和具有所述电芯的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池在电子移动设备、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等电子装置中得到广泛应用。电芯通常包括壳体、容置于壳体内的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及电连接于电极组件的极耳。在电芯的封装过程中,需要通过封头对上下层的铝塑膜进行热封,从而将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密封在壳体内。通常而言,壳体包括用于容置电极组件的腔体和自腔体延伸出来的封边,极耳部分容置于腔体内,部分自封边伸出壳体。
然而,腔体于容置极耳处易在外力作用下塌陷,影响电池外观。而且,腔体塌陷可能会导致极耳歪斜,而歪斜后不同极性的极耳容易直接接触,引发短路起火风险。另外,当电芯跌落时,电极组件在壳体内窜动,封边的封印区容易被冲开,导致漏液或短路起火等风险,引发电芯失效,降低电芯的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以上不足之处,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壳体塌陷的风险并提高安全性的电芯。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如上电芯的用电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和收容电极组件的壳体。壳体包括腔体和覆盖腔体的盖。腔体包括沿腔体的开口的边界延伸的凸缘。盖的周边与凸缘连接形成侧翼以封闭腔体。电芯还包括夹设于侧翼并从侧翼延伸至壳体外的极耳。侧翼设有第一封印结构和第二封印结构。定义沿侧翼远离边界的边缘指向边界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第二封印结构超出第一封印结构。
本申请通过在侧翼中设置第二封印结构,在电芯的整体长度未增加的前提下,由于第二封印结构占用了原腔体用于放置极耳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少腔体在外力作用下塌陷的风险;其次,当电芯发生机械滥用且电极组件朝向侧翼窜动时,第二封印结构可以向电极组件施加阻力,有利于减少电极组件冲开封印的可能性,降低了电芯的失效风险,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能;再次,第二封印结构的设置可使得该部分的封印宽度增大,因此该部分的封印强度也相应增大,这同样有利于减少电极组件冲开封印的可能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夹设于第一封印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夹设于第二封印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夹设于第一封印结构,第二极耳夹设于第二封印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定义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封印结构设于两个第二封印结构之间。两个第二封印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占用了原腔体用于放置极耳的空间,而且当电极组件朝向侧翼窜动时,第二封印结构可对电极组件朝向侧翼的边缘的两处施加阻力,且侧翼内的封印强度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电极组件冲开封印的可能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二封印结构设于两个第一封印结构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极耳和第二封印结构分别设于第二极耳的两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极耳和第二封印结构分别设于第二极耳的同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47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降解树脂及其制备的薄膜
- 下一篇:作业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