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电动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02894.6 | 申请日: | 2021-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14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石超杰;毋超强;陈善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27/08 | 分类号: | H02P27/08;H02P29/64;H02K9/19;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H01M10/66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陈松浩 | 
| 地址: | 518043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控制器 动力 总成 控制 方法 电动 车辆 | ||
一种电机控制器(10)、动力总成(800)、控制方法及电动车辆(900),涉及电动车辆(900)技术领域。该电机控制器(10)的输入端连接动力电池组(30),电机控制器(10)的输出端连接电机(20)的三相电机绕组,电机控制器(10)包括逆变电路(101)和控制器(102)。其中,逆变电路(101)的输入端为电机控制器(10)的输入端,逆变电路(101)的每一相输出端分别连接电机(20)的一相电机绕组。控制器(102)用于控制逆变电路(101)同时向三相电机绕组输出电流,且输入每一相电机绕组的电流依次轮流达到预设电流。利用该电机控制器(10),充分利用电机绕组的发热能力对动力电池组(30)进行加热,并且保障了电机(20)的对称性和可靠性,还能够避免使用额外的加热装置对动力电池组(30)进行加热,减少了占用的空间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车辆作为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电动车辆由动力电池组供电,通过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以驱动电机。
随着电动车辆的大量部署,许多电动车辆被用于冬季寒冷的区域,或任何时候都寒冷的区域,而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组在低温时的放电性能较差,因此动力电池组需要有高效的低温加热措施,以保证动力电池组能够在安全的温度范围内向电机输出功率。
参见图1,该图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该加热装置包括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电阻Rp和可控开关管S。PTC电阻Rp和S串联后与电动车辆的母线电容Co并联。当电动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确定电池温度较低时,控制可控开关管S闭合,PTC电阻Rp接入电路后进行放热,进而加热动力电池组。但是该加热方式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占用了空间并增加了成本。
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动力电池组的加热方法为:通过导热介质吸收电机绕组产生的废热,并用于加热动力电池组,但这种方案仍面临两个问题:首先,仅利用电机绕组的发热,加热功率较小,导致加热速度较慢;其次,由于这种方式利用电机的三相绕组作为通流回路,向电机绕组注入电流的方式为:一相绕组输入电流,其余两相绕组输出电流;或者一相绕组输入电流,一相绕组输出电流,而第三相绕组的电流为零,不论以何种方式,三相绕组电流都不可能相等,因此三相绕组发热不均匀,而发热不均匀首先会导致发热较多的一相绕组老化较快,易造成三相不平衡等问题影响电机性能,其次会导致绕组温升由温度最高的一相绕组限制,这种通流加热方式下,无法充分利用三相绕组的发热能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动力总成、控制方法及电动车辆,避免了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对动力电池组进行加热,减少了占用的空间和成本,并且提升了对动力电池组的加热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Motor Control Unit,MCU),电机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动力电池组,电机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机的三相电机绕组,电机控制器包括逆变电路和控制器。其中,逆变电路的输入端为电机控制器的输入端,逆变电路的每一相输出端分别连接电机的一相电机绕组。控制器用于控制逆变电路同时向三相电机绕组输出电流,且输入每一相电机绕组的电流依次轮流达到预设电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28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