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够检测故障的LED背光部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01289.7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5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金钟善;李龙云;尹炳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矽因赛德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H05B45/5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首尔市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检测 故障 led 背光 | ||
根据本技术的LED背光部包括:发光器件;数据控制部,其接收输入的将发光数据、时钟信号和激活信号以不同电平嵌入的控制信号之后,输出用于控制亮度的亮度控制信号和亮度时间的发光时间控制信号;发光控制部,其接收输入的亮度控制信号和发光时间控制信号,并且在与发光时间控制信号相应的发光时间内,驱动发光器件以具有与亮度控制信号相应的亮度而发光;以及故障检测部,其检测连接到发光控制部和发光器件的节点处的电压并输出与发光器件的是否故障相应的故障信号,其中,数据控制部将由故障检测部检测到的故障作为故障检测信号而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检测故障的LED背光部。
背景技术
近来,在实现商业室外和室内的显示的方面呈现出趋势是,显示面积大型化的同时,提高显示分辨率。另外,为了实现高亮度、高对比度和良好的色彩再现性而采用LED作为发光器件。
对于用于LED显示器和LCD显示面板的LED背光部(back-light),单个LED之间的间距越窄,像素数量越密集。随着各个LED亮度的增加而整个显示器的清晰度也会提高,并且图像质量也会提高。另外,通过将LED背光部中包括的LED实现为有源矩阵类型而在物理大小或成本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LED背光通过执行单独驱动发光器件的局部调光(local dimming)而可以获得高对比度(contrast)。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大面积和/或高密度LED阵列是背光部(BLU,back-light unit),其配置有大量发光器件和用于驱动发光器件的电路器件。据此,如果大面积和/或高密度发光器件阵列发生故障,则很难确定故障是否发生。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即,本发明要完成的课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容易地识别确定故障的发光器件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技术的LED背光部包括:发光器件;数据控制部,其接收输入的发光数据、时钟信号和激活信号以不同电平被嵌入的控制信号之后,输出用于控制亮度的亮度控制信号和亮度时间的发光时间控制信号;发光控制部,其接收输入的亮度控制信号和发光时间控制信号,并且在与发光时间控制信号相应的发光时间内,驱动所述发光器件以具有与亮度控制信号相应的亮度发光;以及故障检测部,其检测连接到发光控制部和发光器件的节点处的电压并输出与发光器件的是否故障相应的故障信号,其中,数据控制部将由故障检测部检测到的故障作为故障检测信号而输出。
作为LED背光部的一例,数据控制部包括:信号分离部,其输入有所述控制信号,并且从所述控制信号中分离并分别输出时钟信号和激活信号;数据输入/输出控制部。其根据输入/输出控制信号被控制,并且接收提供的发光数据或将故障信号输出到外部;以及数据处理部,其提供输入/输出控制信号,接收提供的激活信号、时钟信号和发光数据,形成并输出亮度控制信号和发光时间控制信号。
作为LED背光部的一例,控制信号嵌入有:激活信号,其在第一电平和大于第一电平的第二电平之间摆动(swing);以及时钟信号,其包括在第二电平和大于第二电平的第三电平之间摆动的多个脉冲,其中,信号分离部包括:激活信号隔离电路,其通过包括具有在第一电平和第二电平之间的阈值电压的晶体管而分离激活信号,并且将分离的激活信号输出以在第一电平和第三电平之间摆动(swing);时钟信号分离电路,其通过包括具有在第二电平和第三电平之间的阈值电压的晶体管来分离时钟信号,并且将分离的时钟信号输出以在第一电平和第三电平之间摆动。
作为LED背光部的一例,数据输入/输出控制部包括:第一开关,其通过连接到输入/输出总线而从输入/输出总线接收输入的发光数据或将故障检测信号输出到输入/输出总线,并且在连接到输入/输出总线之后,输入/输出控制信号处于第一状态时被导通,以传输发光数据;以及第二开关,其连接到输入/输出总线之后,输入/输出控制信号处于与第一状态互补的第二状态时被导通,以将故障检测信号连接到输入/输出总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矽因赛德,未经株式会社矽因赛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12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