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设备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80000610.X | 申请日: | 2021-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6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 发明(设计)人: | 方习文;马小双;吕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9/451 | 分类号: | G06F9/451;G06F21/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认证 方法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连接,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接收用户作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界面的目标操作,所述目标操作用于触发访问第一业务,该第一业务与第二电子设备相关联;第一电子设备获取与目标操作对应的目标认证方式;然后第一电子设备根据目标认证方式,采集认证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认证请求,所述认证请求包括认证信息,所述认证请求用于请求第二电子设备对第一业务进行认证,第二电子设备对第一业务进行认证后,生成认证结果。该方法用于实现跨设备采集认证信息,以提升认证操作的便捷性。
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2月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155795.3、申请名称为“一种跨设备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设备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个用户可同时拥有更多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电视)等终端。一般情况下,各个终端的使用都是比较独立的。在如协同办公等有多终端协同使用需求的场景下,用户会将多个终端连接起来一起使用。例如,用户拥有一台PC和一部手机,用户可将PC和手机采用无线或有线的方式连接起来一起配合使用,实现PC和手机的协同办公。
目前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用户通常会在电子设备上进行安全设置,例如锁屏密码、指纹解锁等。尤其对于高敏感的操作(如支付操作),电子设备通常还需要用户进行二次认证(如输入支付密码+人脸识别)等。目前在PC和手机协同办公的场景下,当用户在PC端访问手机上的数据时,用户不得不在手机上进行数据访问的认证操作,如用户在手机上输入锁屏密码或输入指纹认证等操作,用户才能进一步在PC上获取手机的数据,这样的话,用户不得不一会操作PC,一会又操作手机,操作起来相对比较繁琐,若手机恰巧又不在用户附近,则会给用户带来操作上的不便,因此,可见,在终端协同使用的场景下,设备认证过程会存在操作不够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用于实现跨设备认证,以提升认证操作的便捷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认证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连接,该方法包括:
第一电子设备接收作用于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界面的目标操作,该目标操作用于触发访问第一业务,第一业务与第二电子设备相关联。第一电子设备获取与所述第一业务对应的目标认证方式;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目标认证方式,采集认证信息;然后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认证请求,该认证请求包括认证信息,该认证请求用于请求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第一业务进行认证。其中,第一业务与第二电子设备相关联可以是第一业务为该第二电子设备中的业务,或者第一业务与第二电子设备的敏感数据相关,又或者,第一业务是第二电子设备的业务。
上述方法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进行认证信息的采集,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对认证信息进行认证,实现跨设备采集认证信息,以提升认证操作的便捷性,避免用户在多个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提升用户的体验。另外,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协同对第一业务进行认证,可以提升认证结果的安全性,避免单个电子设备因硬件受限或或认证能力和采集能力不足,导致认证结果的安全性偏低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电子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认证结果;然后第一电子设备根据认证结果对目标操作作出响应。例如,在非多屏协同场景下,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第二电子设备的认证结果,对支付操作作出支付成功或支付失败的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006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