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控一体化智能闸有效
申请号: | 202123372058.3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00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黄昌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竹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7/20 | 分类号: | E02B7/20;E02B7/54;G01L11/00;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控 一体化 智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测控一体化智能闸,属于闸门领域,测控一体化智能闸,包括闸门框和闸门,闸门框内设有与闸门相匹配的闸槽,闸门框顶部设有伸缩气缸和控制单元,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闸门顶部固定连接,闸门一侧设有测压板,测压板与闸门的连接节点间固定有弹性密封膜,测压板一侧等角度均分设有四个滑杆,闸门上设有与滑杆相匹配的滑槽,滑杆与滑槽间固定有缓冲弹簧,本实用新型新型结构简单,能应对超高水压进行自动闭合保护,采用机械锁紧方式和电控的伸缩气缸相配合,安全性能高,检测误差小,智能化水平高,具有市场前景,适合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闸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测控一体化智能闸。
背景技术
闸门测控装置是在河道、灌区等闸位上设置的用于控制过水流量、闸门开合状态的装置,目前,大中型闸门测控系统通常是采用PLC控制器作为闸门的测控装置;但是,对于单孔闸门来说,闸门逻辑控制简单、数据计算量较少;即便是选用小型的PLC控制器,依然会出现性能过剩、成本过高的情况;除此之外,PLC控制器并不具备SSI信号接口,若需要与SSI信号编码器连接,则需要增加转换模块或仪表;因此,现有技术通常会采用闸门开度仪作为采集模块和显示模块。
总之,在控制单孔闸开度时,若使用PLC控制器,成本过高;倘若采用开度仪,需要操控人员手动控制闸门开度,且现有的闸门不具有过压自闭合的保护装置,安全性低,因此市面上急需一款产品集合二者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闸门测控装置,为此我们提出测控一体化智能闸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测控一体化智能闸,可以实现对超高水压进行自动闭合保护,采用机械锁紧方式和电控的伸缩气缸相配合,安全性能高,检测误差小,智能化水平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测控一体化智能闸,包括闸门框和闸门,所述闸门框内设有与闸门相匹配的闸槽,所述闸门框顶部设有伸缩气缸和控制单元,所述伸缩气缸的输出端与闸门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闸门一侧设有测压板,所述测压板与闸门的连接节点间固定有弹性密封膜,所述测压板一侧等角度均分设有四个滑杆,所述闸门上设有与滑杆相匹配的滑槽,所述滑杆与滑槽间固定有缓冲弹簧,所述测压板一侧固定有压环,所述闸门一侧设有与压环相匹配的压力传感器,所述闸门内设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包括第一锁紧杆和第二锁紧杆,所述第一锁紧杆的一端设有套接槽,所述第二锁紧杆滑动套接在套接槽内,所述第二锁紧杆与套接槽间夹接设有张紧弹簧,所述套接槽的一侧设有豁口槽,所述第一锁紧杆与第二锁紧杆相对的一端均固定有楔形块,所述压环上设有与楔形块相对应的斜坡口,所述第一锁紧杆与第二锁紧杆相远离的一端均设有锁紧端头,所述闸槽内等距均分设有若干与锁紧端头相匹配的锁紧孔。
通过带有第一锁紧杆、套接槽、豁口槽、第二锁紧杆、张紧弹簧、楔形块、锁紧端头的锁紧装置与带有滑杆、缓冲弹簧、压环、斜坡口、弹性密封膜的测压板以及带有压力传感器的闸门间的相互配合,在实际使用时,液体流向的压力施加在测压板上,通过四个滑杆的均匀导向,使测压板平行于闸门位移,进而使水压有效传递至压力传感器,进行有效精准的水压检测,当水压过大,超出设计值,并可能对开启的闸门破坏时,一方面压力传感器将检测的数据传递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启动伸缩气缸,另一方面,较大的水压压迫测压板靠近闸门,压环在位移过程中,通过斜坡口挤压楔形块,使第一锁紧杆、第二锁紧杆克服张紧弹簧的弹力相靠近,此时第一锁紧杆、第二锁紧杆上的锁紧端头分别与锁紧孔相脱离,配合伸缩气缸的启动可迅速闭合闸门,达到保护闸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应对超高水压进行自动闭合保护,采用机械锁紧方式和电控的伸缩气缸相配合,安全性能高,检测误差小,智能化水平高,具有市场前景,适合推广。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电路板,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导线外接电源,所述伸缩气缸为电动液压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压力传感器均通过导线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竹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竹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72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