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吊弦智能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342536.6 | 申请日: | 202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48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挺;吴立群;叶峥珏;樊高;陈国辉;竺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V10/147 | 分类号: | G06V10/147;G06V20/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周宇凡 |
地址: | 20007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智能 识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设备养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携式吊弦智能识别装置,该识别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图像分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相机、相机筒和活动云台,所述相机安装在所述相机筒的内部,所述相机筒安装在所述活动云台上,所述活动云台设置有与可走行在铁路钢轨上的检测仪相适配的连接部;所述相机与所述图像分析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成本低,重量轻,体积小,便携性高,结构模块化,可移植性好,智能化程度高,可加装于不同的接触网检测系统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设备养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携式吊弦智能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速铁路正线每月的接触网检测中,对于吊弦点处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在夜间天窗上线,使用市售的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打点检测,其检测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很高,效率低下;同时又因为夜间天窗的时间限制,操作人员也容易发生漏测或误测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吊弦智能识别装置,在轻量化边缘设备平台下,实现吊弦点的实时定位检测,辅助非接触式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系统所检测的几何参数曲线波形定位吊弦,形成封装性、可移植性良好的便携式模块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便携式吊弦智能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识别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装置和图像分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相机、相机筒和活动云台,所述相机安装在所述相机筒的内部,所述相机筒安装在所述活动云台上,所述活动云台设置有与可走行在铁路钢轨上的检测仪相适配的连接部;所述相机与所述图像分析装置连接。
所述图像分析装置包括控制盒、可触式操作屏幕以及一体式电池,所述一体式电池集成在所述控制盒上并与所述控制盒构成电性连接,所述可触式操作屏幕与所述控制盒连接;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开发板。
所述开发板通过网线与相机连接。
所述相机筒的一侧设置有相机盖帽,所述相机盖帽包括玻璃盖片和PLA盖帽,所述玻璃盖片覆盖在所述PLA盖帽所开设的盖孔上。
所述相机筒与所述活动云台之间通过连接座构成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相机筒连接并构成平面贴合,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柱,所述活动云台上开设有与所述螺纹柱适配的螺纹孔,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活动云台之间通过所述螺纹柱与所述螺纹孔之间的螺纹配合构成连接。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活动云台之间构成铰接。
所述相机为面阵相机,所述面阵相机上具有与所述检测仪相匹配的电源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成本低,重量轻,体积小,便携性高,结构模块化,可移植性好,智能化程度高,可加装于不同的接触网检测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图像采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所示,图中各标记1-12分别表示为:相机1、相机筒2、相机盖帽3、连接座4、活动云台5、控制盒6、手推式检测仪7、承力索8、吊弦9、接触线10、连接部11、可触式操作屏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425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制直埋电伴热保温管
- 下一篇:一种声控环绕塔式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