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椭圆形缸体粘滞阻尼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319949.2 | 申请日: | 202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30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林拥军;陈皓;奉鑫;杨敏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9/30 | 分类号: | F16F9/30;F16F9/32;F16F9/34;F16F9/36;E04B1/98;E01D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杨浩林 |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椭圆形 缸体 阻尼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椭圆形缸体粘滞阻尼器,其包括副缸、主缸、活塞、活塞杆;副缸一端安装有第一铰耳,副缸另一端与主缸的一端固定连接,主缸腔体内满填阻尼介质,且在主缸内安装有与阻尼介质作用耗能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穿过主缸并与第二铰耳相连,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主缸并容置于副缸腔体内,活塞杆上设置有将主缸分隔为两个腔体的活塞,活塞上开设有至少两个阻尼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性良好,散热性能更佳,耗能能力较传统阻尼器更大,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能充分利用空间,以较大的规格布置在结构中,产生更大的阻尼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粘滞阻尼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椭圆形缸体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与传统结构抗震方法通过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来抵抗地震作用相比,耗能减震技术作为被动控制的一类分支,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结构控制方法,其利用耗能装置产生变形或位移来消耗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来减小结构本身的地震反应,有着安全、经济等优势。
粘滞阻尼器是一种速度型阻尼器,可被应用于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与加固改造中,其控制机理主要是将结构的部分振动能量通过阻尼介质的粘滞效应,以热量的形式消耗掉,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与变形,以达到保护结构与构件的目的。目前国内主要使用的缸筒式粘滞阻尼器主要以圆形缸体为主,改造对象以缸体内壁及活塞为主,复杂的缸体内壁结构及复杂的活塞内部结构存在加工制造困难、制造费用高昂等问题。常规的粘滞阻尼器在工程中常常满足工程对大吨位的设计要求,而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如宽度或者高度受到限制时,则会受到限制,其性能也会大打折扣。具体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有时由于阻尼力等参数要求,传统的阻尼器截面会超出空间的填充墙范围,从而影响室内的空间,此外在人字形布置中,阻尼器甚至可能会会影响到建筑的吊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粘滞阻尼器,解决了现行阻尼器结构形式比较单一,缸筒式阻尼器基本以圆形缸体为主,针对宽高受限的情况下,很难布置较大规格的高耗能阻尼器,无法满足工程对大吨位的设计要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椭圆形缸体粘滞阻尼器,其包括副缸、主缸、活塞和活塞杆;副缸一端安装有第一铰耳,副缸另一端与主缸一端固定连接,主缸的腔体内满填阻尼介质,且在主缸内安装有与阻尼介质作用耗能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一端穿过主缸并与第二铰耳相连,活塞杆的另一端穿过主缸并容置于副缸的腔体,活塞杆上设置有将主缸分隔为两个腔体的活塞,活塞上开设有至少两个阻尼孔。
本阻尼器在受到外部激励时,外部激励传入活塞杆,活塞杆受到压力或者拉力,从而带动活塞在主缸体内运动,通过活塞与阻尼介质摩擦耗能,进而实现动能向内能的转化,并通过缸体将能量向外界排出,实现能量的消耗。
本阻尼器的形状为椭圆形,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能够灵活的布置与结构中,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
进一步地,副缸和主缸与活塞均为椭圆形,针对在宽高受限且无法布置较大规格阻尼器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且工作性能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活塞上开设有两个阻尼孔,且两个阻尼孔以活塞杆为轴对称分布,提高活塞杆在运动中,阻尼介质和活塞的摩擦耗能效率,进而更快的实现动能向内能转化。
进一步地,第一铰耳和第二铰耳均可以以90度为单位进行旋转,并通过卡钉进行固定,从而根据需求将椭圆形缸体粘滞阻尼器布置与结构中。
进一步地,主缸两端安装有用于稳定活塞杆运动的金属导轨,金属导轨用于提高活塞杆运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金属导轨内壁附有柔性件,柔性件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具有耐磨与摩擦系数极低的特点,能够减小钢轨内壁与活塞杆的摩擦,提高活塞杆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199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