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2123310391.1 | 申请日: | 202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40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奚邦凤;陈子瑞;熊金鹏;杨宏正;陶志红;任安;严科;刘志远;江炼金;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16 | 分类号: | E04D13/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庞宽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 屋面 建筑 内积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包括支撑杆、滤盖、铺设在结构基面上的防水层、及由下至上铺设在防水层上由调坡层、保温层、保护层组成的复合层、铺设在复合层表面的面层,结构基面中预埋横卧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上侧露出结构基面的部分覆盖防水层,复合层内预置有滤盖,滤盖沿支撑杆布置,并覆盖在支撑杆上形成伴随支撑杆的过水腔,滤盖上均匀分布有透水孔,结构基面被构造成在屋顶屋脊分水线两侧形成倾斜向下的排水坡面,排水坡面边缘紧邻排水沟,支撑杆及覆盖其上的滤盖正交的布置在结构基面上,排气管插入过水腔内,过水腔还通过排水管连通排水沟,复合层内聚集的水可蒸发从排气管排出,或从排水管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屋面层施工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
背景技术
屋面是建筑物最上层的外围护构件,用于抵抗自然界的雨、雪、风、霜、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建筑内部有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屋面应满足坚固耐久、防水、保温、隔热、防火和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功能要求。故屋面建筑层一般从下到上布置结构基面、防水层、调坡层、保温层、保护层、面层等基本构造层,而屋面建筑层内保温层和调坡层使用的材料一般都会存在较大的间隙,很容易因为长时间的面层雨水渗透成为蓄水层,对屋面渗漏起到如下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积水后容易产生较高水压,尤其在屋面气温升高时积水汽化;二是在建筑层内形成较高气压后加速积水水头压力,加强积水渗透及串水能力。屋面渗漏时基本已经出现积水在结构层四处串水寻找薄弱结构部位进行渗漏的情况。故所有屋面渗水一般主要是建筑层积水和串水两者并发的综合结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实际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地采用一种施工便利的施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的构造,包括支撑杆、滤盖、铺设在结构基面上的防水层、及由下至上铺设在防水层上由调坡层、保温层、保护层组成的复合层、铺设在复合层表面的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基面中预埋横卧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上侧露出结构基面的部分覆盖防水层,复合层内预置有滤盖,滤盖沿支撑杆布置,并覆盖在支撑杆上,滤盖上均匀分布有透水孔,所述结构基面被构造成在屋顶屋脊分水线两侧形成倾斜向下的排水坡面,排水坡面边缘紧邻排水沟,所述支撑杆和滤盖按以下方式布置,包括:纵向支撑杆,等距间隔对称布置在屋脊分水线两侧且与屋脊分水线相交,覆盖在该纵向支撑杆上的滤盖与纵向支撑杆两侧的防水层合围形成第一过水腔;横向支撑杆,平行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排水坡面的边缘布置,覆盖在该横向支撑杆上的滤盖与横向支撑杆及横向支撑杆面向滤盖一侧的防水层合围形成第二过水腔;纵向支撑杆远离屋脊分水线的一端与横向支撑杆间隔隔开,形成开能容纳第二过水腔的距离;横向支撑杆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排水坡面的边缘间隔隔开,横向支撑杆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水孔,复合层内还预置连通排水孔和排水沟的排水管,纵向支撑杆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气孔,并插入排气管至第一过水腔内。
优选地,覆盖所述纵向支撑杆的滤盖两侧均延伸形成U形成槽,覆盖横向支撑杆的滤盖背向排水沟的一侧延伸形成U形成槽,所述U形槽内填充有绿豆砂。
优选地,所述滤盖的U形槽填充绿豆砂后,其表面覆盖土工布。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均为T形钢板。
优选地,所述滤盖上透水孔的镂空率不小于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103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