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气后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97741.5 | 申请日: | 202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18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金;万加一;祝楷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纳克排气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13/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段友强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处理 装置 | ||
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的第一锥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封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后处理载体以及沿径向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后处理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壳体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径向的轴向朝所述第一锥体延伸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锥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壳体延伸的第二焊接部,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挡环,所述第一挡环包括第三焊接部以及第一抵接部,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以及所述第三焊接部三者焊接固定,提高了焊接可靠性。另外,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以沿所述轴向抵接所述衬垫的一端,降低了所述衬垫的吹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尾气后处理装置通常包括壳体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一端焊接的第一端锥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另一相对端焊接的第二端锥;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后处理载体以及沿径向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后处理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衬垫用以将所述后处理载体保持在所述壳体中。然而,如何提高端锥与所述壳体的焊接可靠性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接可靠性较高的尾气后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组件以及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的第一锥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封装在所述壳体中的后处理载体以及沿径向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后处理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壳体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径向的轴向朝所述第一锥体延伸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锥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壳体延伸的第二焊接部,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挡环,所述第一挡环包括第三焊接部以及第一抵接部,其中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以及所述第三焊接部三者焊接固定,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以沿所述轴向抵接所述衬垫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环包括第一筒体部以及第二筒体部,所述第三焊接部设于所述第一筒体部上,所述第一抵接部设于所述第二筒体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筒体部是自所述第二筒体部的一端向外侧翻边而形成的,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内侧,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三焊接部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以及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筒体部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内侧,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挡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以及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且连接所述第一筒体部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筒体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筒体部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内侧,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所述第三焊接部的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壳体组件相连的第二锥体,所述第一锥体以及所述第二锥体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组件的两端,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第二锥体延伸的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二锥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壳体延伸的第五焊接部,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挡环,所述第二挡环包括第六焊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其中所述第四焊接部、所述第五焊接部以及所述第六焊接部三者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以沿所述轴向抵接所述衬垫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挡环包括第三筒体部以及第四筒体部,所述第六焊接部设于所述第三筒体部上,所述第二抵接部设于所述第四筒体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筒体部是自所述第三筒体部的一端向外侧翻边而形成的,所述第六焊接部位于所述第四焊接部的内侧,所述第五焊接部位于所述第六焊接部的内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纳克排气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纳克排气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97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的高效温度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耐磨型复合PE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