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振连接件、喇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275608.X | 申请日: | 2021-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16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 发明(设计)人: | 牛永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源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22 | 分类号: | H04R1/22;H04R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潘桂生 |
| 地址: | 5105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喇叭 组件 以及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减振连接件、喇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减振连接件用于连接喇叭和喇叭支撑件,其包括连接部、弹性体和卡接部;连接部设置于弹性体的顶部,用于与喇叭连接;弹性体内部中空,弹性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喇叭支撑件相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面上设置有一连通至弹性体内部的穿孔;卡接部设置于弹性体内部,并与弹性体的内壁连接,卡接部的底端用于与喇叭支撑件相互卡接;当弹性体沿竖直方向进行压缩时,卡接部的底端穿过穿孔,并伸出于弹性体外。本申请的减振连接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其既可以起到连接喇叭和喇叭支撑件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减振的作用,其连接效果好,拆装方便,减振效果优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振连接件、喇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喇叭又称为扬声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声换能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视、手机以及平板等电子设备中,而在常规的喇叭/扬声器使用过程中,发出声音的时候同时会将其自身的震动传递到整机上,在震动能足够大,频率达到共振频率时,整机内部会发生共振从而发出异音,影响产品的正常使用,因此,在电视等电子设备中会在喇叭安装时同时设置减振结构来进行减振。
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用于电子设备中的喇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喇叭组件包括喇叭10’、喇叭支撑件20’、弹性胶圈30’和螺钉40’,所述喇叭支撑件20’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壳体。安装时,先将弹性胶圈30’套设在喇叭支撑件20’的外壁上,并通过螺钉40’将弹性胶圈30’和喇叭支撑件20’相互固定,最后将喇叭10’的固定端套设在弹性胶圈30’的外壁上,从而实现对喇叭10’的固定。其中,喇叭10’与喇叭支撑件20’之间的弹性胶圈30’能够缓解喇叭10’振动对喇叭支撑件20’的影响,从而实现减振的目的。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喇叭组件通常需要增加螺钉等辅料进行固定,通常减振效果不佳,且涉及的零件较多,物料成本和作业成本高,固定安装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连接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
本申请的一种减振连接件,用于连接喇叭和喇叭支撑件,其包括:连接部、弹性体和卡接部。
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弹性体的顶部,用于与所述喇叭连接;所述弹性体内部中空,所述弹性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喇叭支撑件相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上设置有一连通至所述弹性体内部的穿孔;所述卡接部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内部,并与所述弹性体的内壁连接,所述卡接部的底端用于与所述喇叭支撑件相互卡接;当所述弹性体沿竖直方向进行压缩时,所述卡接部的底端穿过所述穿孔,并伸出于所述弹性体外。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减振连接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其既可以起到连接喇叭和喇叭支撑件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减振的作用,其连接效果好,拆装方便,减振效果优良。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支撑柱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柱底端的卡凸,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所述弹性体的内壁连接;当所述弹性体沿竖直方向进行压缩时,所述卡凸穿过所述穿孔,并伸出于所述弹性体外。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卡凸的底部设置有导向结构。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呈锥形状结构。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环形槽,所述喇叭卡接于所述环形槽中。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螺纹柱,所述喇叭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柱上。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为球状结构、柱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喇叭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上,其包括:喇叭、喇叭支撑件以及如上所述的减振连接件;所述喇叭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所述喇叭支撑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上,且所述喇叭支撑件具有贯穿所述喇叭支撑件的通孔;所述弹性体的抵接面抵接于所述喇叭支撑件,所述弹性体呈压缩状态,所述卡接部的底端插设于所述通孔中,并与所述喇叭支撑件相互卡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源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源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756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AI智能的可视教育机器猫
- 下一篇:一种洗车机风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