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纺交织面料织造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30536.7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737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昌乐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13/00 | 分类号: | D03D13/00;D03D15/283;D03J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兴知捷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38 | 代理人: | 王雪 |
地址: | 312530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纺 交织 面料 织造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混纺交织面料织造设备,通过设置有支撑杆、挡板、线圈,当需要更换线圈时,只需拨动挡板,使得相邻的连个挡板相互远离,使得挡板带动支撑杆在衔接杆外侧滑动,支撑杆远离线圈的同时挡板挤压缓冲弹簧,使得支撑杆脱离线圈,将旧的拿下后更换新的线圈松开挡板,在缓冲弹簧的恢复下,支撑杆再次进入线圈内侧,达到对线圈的限位效果,且在织造机运转的过程中,随着纺织线的不断消耗,线圈会在支撑杆外侧转动,由于支撑杆与线圈的接触较小,可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混纺交织面料织造设备。
背景技术
纺织业属于轻工业中尤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我国最具历史性的产业之一,纺织业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混纺是纺织手法的一种,混纺可将不同材料的纺织线交叉纺织在一起,组成性能更加优越的布料,混纺交织不仅提升了纺织后布料的品质,也提升了布料的美感,使得布料更加多样化。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1、现有的混纺机器中,纺织线圈的安装较为固定,混纺机械在运行时,若操作人员疏忽导致纺织线圈上的纺线消耗完而不知,则影响了纺织的效率和成品的质量;
2、现有的纺织线圈的拆卸和安装均较为繁琐,导致更换线圈时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混纺机器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混纺交织面料及其织造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混纺交织面料,包括细旦涤纶复丝经纱和细旦锦纶复丝纬纱,所述细旦涤纶复丝经纱和细旦锦纶复丝纬纱通过交织形成斜纹织物,所述每平方英寸内经纱和纬纱纱线数总和为350~370根,所述细旦涤纶复丝经线的规格为20D/14F,所述细旦锦纶复丝纬纱的规格为20D/36F。
混纺交织面料织造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内防护板和外防护板,内防护板和外防护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密封条,两个所述内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外侧插接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报警器,所述固定框的外侧插接有滑动杆,所述固定框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固定框内侧之间焊接有拉伸弹簧,所述固定框的外侧插接有衔接杆,所述衔接杆远离固定框的一端套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侧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与固定框之间焊接有缓冲弹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织造机,所述支撑杆的外侧套接有线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杆位于固定框的内侧且与滑块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框的外侧开设有滑槽,所述衔接杆可在滑槽内上下滑动且所述衔接杆与滑块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线圈的外侧缠绕有纺织线,所述纺织线与织造机的内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织造机位于两个内防护板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动杆的顶部位于报警器的下方,且可与报警器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防护板和外防护板之间为真空设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混纺交织面料及其织造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混纺交织面料织造设备,通过设置有支撑杆、挡板、线圈,当需要更换线圈时,只需拨动挡板,使得相邻的连个挡板相互远离,使得挡板带动支撑杆在衔接杆外侧滑动,支撑杆远离线圈的同时挡板挤压缓冲弹簧,使得支撑杆脱离线圈,将旧的拿下后更换新的线圈松开挡板,在缓冲弹簧的恢复下,支撑杆再次进入线圈内侧,达到对线圈的限位效果,且在织造机运转的过程中,随着纺织线的不断消耗,线圈会在支撑杆外侧转动,由于支撑杆与线圈的接触较小,可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昌乐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新昌乐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305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