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使用UART实现PC控制MCU低速IO的设备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187683.0 | 申请日: | 2021-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617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钟艺玲;杨凯强;杨飞;徐彤彤;周明;刘耸霄;李鑫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42 | 分类号: | G06F13/42;H04L12/40;G06F9/30 |
| 代理公司: | 无锡派尔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0 | 代理人: | 杨强;杨立秋 |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uart 实现 pc 控制 mcu 低速 io 设备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UART实现PC控制MCU低速IO的设备系统,包括:上层模块,其包括终端PC U1;底层模块,其是与上层模块交互的设备;中间层模块,其设于上层模块与底层模块之间,其中的中间层模块内设有MCU U2,且中间层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多个第二连接单元和控制单元,且所述的第一连接单元为URAT总线,包括标准的UART总线或虚拟的UART总线。本新型的设备系统采用UART实现PC端控制MCU外设,通信机制简单;软件开销小,业界已经存在多种成熟的串口调试助手上位机,可以通过简单的命令去实现PC端控制MCU外设;逻辑资源浪费少,主流的CPU一般都有UART硬件模块和软件驱动,不需要额外的集成新的通信模块和开发新的软件驱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IO设备控制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使用UART实现PC控制MCU低速IO的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IO设备通常是物理上相互独立的设备,它们一般通过通信总线(或电缆)与IO控制器连接。最初的单总线架构将CPU、主存和IO模块连接到同一组总线上,结构简单,易于扩充;传统三级总线架构,主存和Cache通过主存总线传送数据,主存总线和扩展总线上的IO设备之间传送数据通过扩展总线接口缓冲;多级总线架构。支持CPU、主存和多个IO通道之间的数据传送,支持IO通道和IO控制器,以及IO控制器和外设。
现有技术根据每类IO外设的需求量,来确定各种低速IO设备控制器的数量。包括规通用UART控制器在内,还需在Intel CPU中集成尽可能多的GPIO、I2C、SPI、CAN等各类型的低速IO控制器,并且需为上述各类IO控制器开发专门的驱动程序。
现有技术存在下列问题:由于接口的不统一,需要在CPU中集成尽可能多的IO控制器,会极大浪费逻辑资源;低速IO一般需要开发专用的子驱动程序,若是外设设备发生变动,就意味着需重新编写驱动程序。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PC控制MCU系统中通信机制复杂、软件开销大且由于接口的不统一造成逻辑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受海况影响小,最大程度上保证风电机组整体稳定性的简易型台车轴承更好装置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UART实现PC控制MCU低速IO的设备系统,包括:
上层模块,其包括终端PC U1,终端U1安装有支持UART通信协议的上位机;
底层模块,其是与上层模块交互的设备,包括多种外设设备,多种外设设备分别采用不同的低速IO,包括采用GPIO的外设设备,采用I2C总线的外设设备,采用SPI总线的外设设备,采用CAN总线的工业CAN设备;
中间层模块,其设于上层模块与底层模块之间,其中的中间层模块内设有MCU U2,且中间层模块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多个第二连接单元和控制单元,且所述的第一连接单元为URAT总线,包括标准的UART总线或虚拟的UART总线,其中的第一连接单元连接上层模块与中间层模块时,在上层模块和中间层模块中均不需要开发驱动程序,第一连接单元,与终端U1连接,用于传输第一数据;多个第二连接单元,分别与多种外设设备连接,用于传输第二数据;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并将第一数据转换为第二数据输出或将第二数据转换为第一数据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中间层模块中控制单元选控制芯片为英飞凌TC397芯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芯片中设置有用于与上层模块连接的UART接口,也设置有多个与底层模块连接的低速IO接口,且在控制芯片中还设置有多个IO控制器,IO控制器用于控制低速IO,包括GPIO控制器、I2C控制器、SPI控制器和CAN控制器,多个IO控制器能分别控制多个低速I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876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