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23179167.3 | 申请日: | 2021-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843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陆志奎;赵岩;章年友;郭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D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94 | 代理人: | 何宜章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防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所述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后防撞梁本体一侧的左端设有左吸能盒,后防撞梁本体同一侧的右端设有右吸能盒,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上分别设有安装板;位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后防撞梁总成区域设有拖钩安装螺纹管;后防撞梁总成区域与右吸能盒位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同一端;后防撞梁本体为“U”型结构,且折弯形成加强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防撞梁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后拖钩安装点位置结构的抗拉强度,从而满足国家法规要求以及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解决后拖钩安装强度弱,导致后拖钩在拉拽过程中,结构变形和开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后防撞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拖钩是汽车重要的应急部件,当车辆发生故障或陷入泥泞无法行驶时,需要靠拖钩连接到其他车辆上进行牵引;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汽车后拖钩装置的强度要求非常高,同时汽车后拖钩装置在指定工况下的强度标准,也是国家的强制法规,所以必须保证后拖钩装置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
目前市场较为常见的为拧紧式后拖钩装置,为了保证后拖钩装置的抗拉强度,后拖钩安装螺纹管通常布置在后防撞梁总成吸能盒腔体内,通过腔体整体加强结构,来提升后拖钩装置的抗拉强度;但这种后拖钩安装螺纹管的布置,往往无法满足现有造型的设计,而后拖钩的位置不可避免会布置在后吸能盒以外的区域,导致其强度结构不足。
基于上述汽车后防撞梁结构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所述后防撞梁结构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后防撞梁本体一侧的左端设有左吸能盒,后防撞梁本体同一侧的右端设有右吸能盒,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上分别设有安装板;位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后防撞梁总成区域设有拖钩安装螺纹管;后防撞梁总成区域与右吸能盒位于后防撞梁本体的同一端;后防撞梁本体为“U”型结构,且折弯形成加强结构。
进一步地,后防撞梁本体上位于右吸能盒的连接处设有拖钩安装组件;拖钩安装螺纹管固定在拖钩安装组件上,并伸入后防撞梁本体内与外界连通;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对称设置于后防撞梁本体的两端。
进一步地,拖钩安装组件包括拖钩安装加强板和拖钩安装封板,后防撞梁本体上设有第一螺纹管过孔,拖钩安装加强板上设有第二螺纹管过孔,拖钩安装封板上设有第三螺纹管过孔;拖钩安装加强板内嵌于后防撞梁本体上,并焊接固定在后防撞梁本体上;拖钩安装封板焊接固定在后防撞梁本体上,并覆盖拖钩安装加强板外侧;拖钩安装螺纹管分别穿过第三螺纹管过孔、第二螺纹管过孔以及第一螺纹管过孔;拖钩安装螺纹管分别与第三螺纹管过孔、第二螺纹管过孔以及第一螺纹管过孔螺纹连接,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右吸能盒包括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扣合连接在一起;左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扣合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分别为凹型结构,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溃缩筋,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的端面上分别设有主定位孔和辅助定位孔,右吸能盒上板和右吸能盒下板的端面的内侧分别设有溃缩筋;和/或,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分别为凹型结构,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溃缩筋,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的端面上分别设有主定位孔和辅助定位孔,左吸能盒上板和左吸能盒下板端面的内侧分别设有溃缩筋。
进一步地,安装板包括防撞梁安装右端板和防撞梁安装左端板,防撞梁安装右端板的一侧面焊接固定在右吸能盒的外侧面上,右吸能盒的内侧面与拖钩安装加强板垂直焊接在一起;防撞梁安装左端板的一侧面焊接固定在左吸能盒的外侧面上,左吸能盒的内侧面与后防撞梁本体焊接固定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791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