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165606.5 | 申请日: | 2021-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26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杜丽;刘欢;苗大地;库东旭;田洁;郭玮;禹统帅;王航;王琰;宋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2C1/04 | 分类号: | B02C1/04;B02C1/14;B02C23/00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鼎万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9 | 代理人: | 黄照倩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路堤 煤矸石 高效 破碎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涉及煤矸石破碎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颚式破碎机和振捣机构,振捣机构包括机体和设置于机体内的转轴,转轴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凸轮,驱动凸轮的下方设置有振捣杆,机体上开设有供振捣杆竖向滑动的导向孔,振捣杆的顶部连接有止挡板,振捣杆的杆体上套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止挡板和机体,第一弹簧挤压止挡板与驱动凸轮相抵靠,振捣杆的下端位于颚式破碎机的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振捣杆推动较大块煤矸石进入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的挤压区进行快速挤压,减少煤矸石的滞留时间,提高挤压效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颚式破碎机破碎时会发生较大块的煤矸石滞留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矸石破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
背景技术
路堤用煤矸石对粒径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粒径较大的煤矸石需要进行破碎,现有技术中的破碎装置的吞吐量较小,生产效率较低。例如颚式破碎机在破碎过程中,较大块的煤矸石会卡在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不容易进入挤压区域,导致较大块的煤矸石长时间滞留在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影响挤压效率。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颚式破碎机破碎时会发生较大块的煤矸石滞留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包括颚式破碎机和振捣机构,所述振捣机构包括机体和设置于机体内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驱动凸轮,所述驱动凸轮的下方设置有振捣杆,所述机体上开设有供所述振捣杆竖向滑动的导向孔,所述振捣杆的顶部连接有止挡板,所述振捣杆的杆体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所述止挡板和所述机体,第一弹簧挤压所述止挡板与所述驱动凸轮相抵靠,所述振捣杆的下端位于所述颚式破碎机的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颚式破碎机的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设置振捣杆,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轴带动驱动凸轮转动,驱动凸轮通过止挡板对振捣杆形成挤压,在第一弹簧的配合下,驱动振捣杆沿竖向上下活动,从而实现振捣杆对较大块煤矸石的振捣预处理,以及推动较大块煤矸石进入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的挤压区进行快速挤压,减少煤矸石的滞留时间,提高挤压效率。
在上述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振捣杆包括固定杆和活动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与所述止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且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开设有插槽,所述活动杆的一部分插设于所述插槽内,且所述活动杆的顶端与所述插槽的槽顶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在活动杆和固定杆之间设置第二弹簧,避免煤矸石体积较大不好下压时,振捣杆强力振捣,导致煤矸石对颚式破碎机的动颚板造成损坏,第二弹簧使活动杆对煤矸石的冲击形成缓冲,提高本装置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转轴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驱动凸轮,各所述驱动凸轮的下方均设置有所述振捣杆,且两个所述驱动凸轮的远端与所述转轴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80°。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两个振捣杆,轮流交替对颚式破碎机之间的煤矸石进行振捣,提高挤压效率的同时,振捣杆的上升为煤矸石进入动颚和固定颚板之间提供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路堤用煤矸石高效破碎装置的颚式破碎机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656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