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除磷组合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165066.0 | 申请日: | 2021-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37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良;崔卫波;田栋栋;范瑞;罗金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安岳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济南立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81 | 代理人: | 杜亚男 |
| 地址: | 2716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次亚磷 废水 多级 臭氧 氧化 组合 装置 | ||
本实用新涉及次亚磷污水深度氧化、混凝除磷装置领域,公开了一种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除磷组合装置,所述组合装置包括臭氧储气罐、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第三臭氧氧化塔、混流罐以及斜管沉降池,所述臭氧储气罐、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第三臭氧氧化塔、混流罐以及斜管沉降池依次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组合装置,通过多级臭氧氧化塔串联设计,剩余臭氧逐级进入下一级臭氧氧化塔内,有效的提高了剩余臭氧的利用率,减少了臭氧二次污染;臭氧氧化塔内置折流挡板,且污水和臭氧逆流作用,进一步的提高了污水和单位臭氧的接触效率,降低了臭氧的消耗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次亚磷污水深度氧化、混凝除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氯化磷做酰氯化剂生产色酚中间体的污水氧化除磷工艺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色酚生产工艺中多以三氯化磷作为酰氯化剂进行酰氯化缩合反应,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次亚磷酸盐,其含量远超过废水排放要求,关于含有此类次亚磷酸盐废水主要采用微电解曝气后铁盐、钙盐等中和,或使用除磷剂进行除磷,均未达到理想要求。臭氧氧化利用臭氧做作为强氧化剂,氧化水或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近年来因为反应快、用量少、易就地制取、操作方便等优点在污水处理中应用广泛,但是常规臭氧氧化池、臭氧氧化塔等因结构设计等问题存在臭氧投加量大、臭氧尾气产生量大、臭氧利用率低的问题,并且对污水降解效率较低,对于未参与污染物降解的大量臭氧尾气,还需增设臭氧尾气后处理工艺进行去除,降低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且当前没有臭氧氧化后混凝除磷的组合装置。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可以循环利用臭氧对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组合装置,以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设计多级臭氧催化氧化塔和混凝除磷装置,实现了对臭氧的高效可控循环利用,混凝除磷后水质稳定达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组合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能够有效实现了对臭氧的高效可控循环利用,从而解决了臭氧氧化利用率低、造成二次污染,除磷效率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含次亚磷废水的多级臭氧氧化及混凝除磷组合装置,所述组合装置包括臭氧储气罐、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第三臭氧氧化塔、混流罐以及斜管沉降池,所述臭氧储气罐、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第三臭氧氧化塔、混流罐以及斜管沉降池依次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臭氧氧化塔上方连接有污水进水管,所述污水进水管上设有污水上水泵、污水流量调节阀和污水流量计。
进一步的,所述臭氧储气罐上方设有臭氧进气管,下方通过臭氧出气管分别与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和第三臭氧氧化塔底部连接,具体链接到臭氧储气罐的曝气盘。
优选的,所述臭氧储气罐顶部设有压力表,底部设有储罐排污阀;所述臭氧出气管上设有臭氧流量计、臭氧单向阀和臭氧调节阀;所述臭氧出气管与臭氧氧化塔连接部分均设有流量计、单向阀以及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臭氧氧化塔、第二臭氧氧化塔和第三臭氧氧化塔结构一致,内部均包括多道折流挡板,中部设有人孔视镜,下方设有曝气盘;顶部设有放空阀和压力表,底部设有排污底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臭氧氧化塔上方通过第一剩余臭氧溢气管连接到所述第二臭氧氧化塔中部折流挡板下,所述第二臭氧氧化塔上方通过第二剩余臭氧溢气管连接到所述第三臭氧氧化塔中部折流挡板下;所述第一臭氧氧化塔下方通过第一出水管连接到所述第二臭氧氧化塔上方,所述第二臭氧氧化塔下方通过第二出水管连接到所述第三臭氧氧化塔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臭氧氧化塔下方通过第三出水管与所述混流罐上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上均设有取样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安岳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泰安岳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65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