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线便携式挂钩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142911.2 | 申请日: | 2021-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30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刘高平;郝文强;张凤香;赵明远;孙华笛;田承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胡晓丽 |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线 便携式 挂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线便携式挂钩,包括固定构件、承重构件和斜撑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挂设在现场建筑结构上,固定构件上挂设承重构件;所述承重构件上沿垂直方向上设有若干斜撑构件;所述斜撑构件上、和/或斜撑构件与承重构件围成的挂钩式结构上用于挂设电缆线;所述现场建筑结构包括钢管架、外挂架、钢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可调节角度,且安拆方便,可随着结构角度不断调整,避免不断增加电缆挂钩造成的材料浪费及工时过长,为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了有利保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线便携式挂钩。
背景技术
目前,施工现场所使用的临时电源线挂设均为一体、不可便携式、不可调节尺寸、支架宽度固定的挂钩,如果两个挂钩间距过远则造成挂钩不稳,容易倾倒,且电源线下垂,拉设高度不满足要求等问题,因此,造成施工人员使用困难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结合临时用电中电源线使用的特点,施工面广、施工环境复杂,若采用现有技术施工,为便于施工操作使用,需制作多种规格型号的电缆支架,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工期延长,材料消耗较大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临时电缆线挂钩适用性单一,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电缆线便携式挂钩。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缆线便携式挂钩,包括固定构件、承重构件和斜撑构件;所述固定构件用于挂设在现场建筑结构上,固定构件上挂设承重构件;所述承重构件上沿垂直方向上设有若干斜撑构件;所述斜撑构件上、和/或斜撑构件与承重构件围成的挂钩式结构上用于挂设电缆线;所述现场建筑结构包括钢管架、外挂架、钢筋。
本实用新型整个电缆线便携式挂钩通过固定构件1与钢管架、外挂架、钢筋等结构固定连接,在一定间距内设置相邻临多个电缆线便携式挂钩,可将电源线拉设平直,最终形成临时电缆线固定式、便携式挂钩。
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两个弧形件,两个弧形件的一端铰接连接、另一端通过锁紧构件可拆卸锁紧固定,最终呈闭合环形。
进一步优选,所述锁紧构件包括螺钉、螺母和垫片;所述螺钉穿过两个弧形件的端部后通过螺母和垫片压紧固定。
进一步优选,所述锁紧构件还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设置在其中一个弧形构件上,用于手持开合固定构件。
进一步优选,所述弧形件为半圆件,两个半圆件连接呈闭合圆环;所述承重构件与固定构件的连接点作为承重点,所述承重点与锁紧构件以闭合圆环的圆心为基点对称分布设置。
进一步优选,所述承重构件的顶端通过螺栓与固定构件螺纹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斜撑构件与承重构件的一端通过铰接构件铰接连接;斜撑构件与承重构件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且该夹角张口向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铰接构件包括铰链和拉伸弹簧。
进一步优选,所述斜撑构件用于挂设电缆线的内侧为平滑弧形结构,且表面设有若干防滑凸起。
进一步优选,所述铰接构件通过螺栓固定在承重构件上,所述承重构件上设有多个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缆线便携式挂钩,固定构件起到可以固定整个挂钩的效果,适用于在钢管架、外挂架、钢筋等结构上挂设临时电源线;固定构件下方设置一根包塑钢带作为承重构件,与固定构件通过螺栓连接,包塑钢带上设置多支电缆线斜撑构件,斜撑构件通过弹簧式旋转轴与承重构件连接。整个临时电源线固定式挂钩通过固定构件紧固在钢管架、外挂架、钢筋等结构上,在规定间距内设置相邻临时电缆线固定式、便携式挂钩可将电缆线拉设平直,且起到与金属制品绝缘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42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