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厚软土条件下的密排桩支挡加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072958.6 | 申请日: | 2021-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40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严格;刘喆;邹雨良;胡灿;张佐鹏;薛萌莉;何思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和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79 | 代理人: | 时丹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清水河街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厚 条件下 密排桩支挡 加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加固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深厚软土条件下的密排桩支挡加固结构,包括:河道堤岸主体,所述河道堤岸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壁上的灌注支护桩;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由浆液凝固而成的浆柱;与所述河道堤岸主体靠近河道的侧壁上端固定的悬臂挡墙;固定于所述河道堤岸主体靠近河道的侧壁上的混凝土面层。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注浆时浆液流失,从而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处理成本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深厚软土条件下的密排桩支挡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既有河道堤岸支挡结构,由于年久失修、周边场地条件变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历年均有部分堤岸支挡结构产生变形、破坏的现象。针对深厚软土地质条件的河道岸坡,传统的处理方法为灌浆法。灌浆法因设备体积小、施工灵活、地层适应能力强,对回填土层及淤泥地基上既有建筑物的加固处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但是,常规的灌浆法因浆液流动性好,在回填层及淤泥地层中灌浆的可控性差,易导致浆液在淤泥地层中蔓延,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加了处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深厚软土条件下的密排桩支挡加固结构,旨在解决常规的加固方式由于浆液流动性好易造成浆液易流失,从而导致材料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深厚软土条件下的密排桩支挡加固结构,包括:河道堤岸主体,所述河道堤岸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壁上的灌注支护桩;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由浆液凝固而成的浆柱;与所述河道堤岸主体靠近河道的侧壁上端固定的悬臂挡墙;固定于所述河道堤岸主体靠近河道的侧壁上的混凝土面层。
优选地,所述河道堤岸主体靠近河道的侧壁上设置有抛石固脚,所述抛石固脚的上表面与所述混凝土面层的底面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河道堤岸主体内设置有回填土,所述回填土的上表面开设有旋喷孔,所述旋喷孔内设置有双管旋喷柱,所述双管旋喷柱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封闭旋喷孔的第一盖板。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抛石固脚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双管旋喷柱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共同安装有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上,所述预应力锚索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河道堤岸主体内。
优选地,所述浆柱的上表面开设有加固钻孔,所述加固钻孔内设置有用于进一步加固浆柱的固定柱,所述浆柱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封闭安装槽的第二盖板。
优选地,所述抛石固脚的底面固定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抛石固脚的底面与河道的内底壁紧贴,所述固定杆的底面固定设置有用于降低固定杆安装难度的方锥块。
优选地,所述抛石固脚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提高所述混凝土面层稳定性的固定桩,所述固定桩的上表面与所述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回填土上栽种有固土植物,所述固土植物均匀分布于回填土的上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深厚软土条件下既有密排桩支挡结构的加固结构通过悬臂挡墙、混凝土面层、预应力锚索以及抛石固脚等机构的设置,增强了河道堤岸主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减少了坡顶水平位移量、降低了原河道堤岸主体结构所承受的弯矩,提高了河道堤岸主体的稳定性,同时对河道堤岸主体顶部注浆加固,提高了河道堤岸主体顶部泥土的稳固性、减少了泥土的沉降量,并在回填土内设置双管旋喷柱,提高了土体抗剪强度,并为预应力锚索提供充分的抗拉力,提高了回填土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降低了因浆液流失致材料浪费的概率。进一步的,在安装槽内设置预应力锚索,有效的控制了河道堤岸主体顶部的水平位移。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72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