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前流水槽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041603.0 | 申请日: | 2021-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2430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范海勤;张延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3/07 | 分类号: | B60R13/07;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朱文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流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前流水槽结构,包括前板总成、后板总成、前减震塔包总成、翼子板加强件;所述前板总成与后板总成合围形成顶部敞口的流水槽,所述流水槽后部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翼子板加强件,所述翼子板加强件与前减震塔包总成固定连接,并位于前板总成底部前端下方,所述后板总成两端侧壁均开设有流水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前板总成与翼子板加强件连接,并将前减震塔包设置在前板总成底部前端下方,实现了错位设置,为前减震塔包总成提供了Z轴空间,便于售后中通过此空间更换前减震器,规避了现有技术中将前板与前减震塔包直连造成前减震塔包总成的螺栓长期置于流水槽内造成其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发生锈蚀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前流水槽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前流水槽是车身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前流水槽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车身扭转刚度,同时,考虑其在车身所处位置及流水功能,其结构设计需考虑防腐性能,行人保护法规。
现有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687100.1的专利文献公开了汽车流水槽结构及汽车车身结构,该流水槽结构流水槽下板与前减震塔包连接,减震器上端长时间置于存水环境,存在锈蚀风险,同时,若车辆减震器发生故障,需拆除前流水槽上端塑料盖板、前雨刮,售后极其不便;该流水槽为提升刚度,设计流水槽上板,性能提升同时也增加了重量及成本;该流水槽为提升刚度,增加支架与前减震塔包进行连接,但直接并未与前风挡安装板连接,支架效果可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规避减震器置于流水环境锈蚀风险,同时解决减震器售后维修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分体式前流水槽结构,包括前板总成、后板总成、前减震塔包总成、翼子板加强件;所述前板总成与后板总成合围形成顶部敞口的流水槽,所述流水槽后部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翼子板加强件,所述翼子板加强件与前减震塔包总成固定连接,并位于前板总成底部前端下方,所述后板总成两端侧壁均开设有流水孔。
通过将前板总成与翼子板加强件连接,并将前减震塔包设置在前板总成底部前端下方,实现了错位设置,为前减震塔包总成提供了Z轴空间,便于售后中通过此空间更换前减震器,规避了现有技术中将前板与前减震塔包直连造成前减震塔包总成的螺栓长期置于流水槽内造成其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发生锈蚀的情况。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板总成包括第一后板支架、第二后板支架、流水槽后板、前风挡安装板,所述流水槽后板端部通过连接件与一个翼子板加强件固定连接,所述流水槽后板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后板支架,两个所述第二后板支架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后板支架与前风挡安装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板总成包括流水槽前板、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所述流水槽前板通过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与流水槽后板固定连接,所述流水槽前板与翼子板加强件固定连接,通过流水槽前板和流水槽后板组成分体式流水槽,通过第一连接支架、第二连接支架、第一后板支架、第二后板支架的设置,使其相互连接,提升了车身刚度及该流水槽区域强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流水槽前板底面设有呈拱形的横向贯通筋,所述流水槽由横向贯通筋中间处向两侧延伸至流水孔,通过将流水槽前板底面设置成两边低中间高的拱形结构,便于对雨水进行导流进行方便排水,同时通过贯通筋的设计,有效提高了车身扭转刚度及零件强度,且规避了在底面增加横梁的设计带来了车身重量及成本增加的问题。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为拱形结构,且其与横向贯通筋之间区域形成通道,通过将第一连接支架设置为拱形结构,使雨水可沿流水槽进行流动,同时可对流水槽前板和流水槽后板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流水槽中部及其一侧设有第一压馈支架和第二压馈支架,所述第一压馈支架和第二压馈支架一端与前风挡安装板固定,所述第一压馈支架和第二压馈支架另一端与流水槽后板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41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