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块化相变蓄热耦合螺旋地埋管排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998357.1 | 申请日: | 2021-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5922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润;陈聪;顾益宇;夏榜样;何大明;李喆;李毅;成翔;尹莎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F24T10/15 | 分类号: | F24T10/15;F24T10/40;F28D20/02;F28F21/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喻英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相变 蓄热 耦合 螺旋 埋管排热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相变蓄热耦合螺旋地埋管排热系统,包括冷却池、蓄热装置和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的吸热端位于冷却池中,换热装置的放热端埋于地下土壤中;冷却池中装有冷却液,蓄热装置浸没于冷却液中;蒸汽发生器的余热排出冷却器浸没于冷却液中。本实用新型将蓄热装置设置于下防护工程冷却池中,在不增加冷却池容积的基础上,可增加冷却液体的热容量,延缓冷却液温度上升速率;借助地埋换热装置,使得冷却池中的热量排放由地上空冷塔转移至地下土壤中,维持冷却池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最终保障地下防护系统在较稳定的工况下安全运行,提高冷却池储热密度、增强工程隐蔽性,减少了红外暴露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换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相变蓄热耦合螺旋地埋管排热系统。
背景技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防建设,我国建成了众多的地下防护工程。地下防护维修工程能正常运转,要求工程内部空气的温湿度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而这正是通过地下排热系统实现的。随着地下防护工程中电子设备急剧增多,工程中的余热大大增加,导致原有的冷却水池储热容量不足。另外,排热系统中的冷凝器以往是通过加设空气冷却塔来进行冷却,而空气冷却塔存在工程红外暴露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余热增加,使得排出效果不佳,易造成工程红外暴露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相变蓄热耦合螺旋地埋管排热系统,维持冷却池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解决传统地下排热系统模式的不足,提高冷却池储热密度、增强工程隐蔽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模块化相变蓄热耦合螺旋地埋管排热系统,包括冷却池、蓄热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端位于所述冷却池中,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端埋于地下土壤中;所述冷却池中装有冷却液,所述蓄热装置浸没于所述冷却液中;蒸汽发生器的余热排出冷却器浸没于所述冷却液中。
本实用新型将蓄热装置设置于下防护工程冷却池中,在不增加冷却池容积的基础上,可增加冷却液体的热容量,延缓冷却液温度上升速率;另一方面借助地埋换热装置,使得冷却池中的热量排放由地上空冷塔转移至地下土壤中,维持冷却池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最终保障地下防护系统在较稳定的工况下安全运行,提高冷却池储热密度、增强工程隐蔽性,减少了红外暴露的危险。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为地埋管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地埋管换热器为螺旋型地埋管换热器,所述螺旋型地埋管换热器位于地下的放热端呈螺旋型。
进一步的,所述地埋管换热器呈水平方式或垂直方式埋于地下土壤中。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为水。
进一步的,所述蓄热装置包括多个相变蓄热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相变蓄热单元在所述冷却液中呈阵列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相变蓄热单元围合所述余热排出冷却器。
进一步的,所述相变蓄热单元采用金属相变储热材料,所述金属相变储热材料成份包括镓及镓基合金。
进一步的,蒸汽发生器位于安全壳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和所述余热排出冷却器通过穿透安全壳的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实现了在顺利排出系统余热的同时,维持冷却水池温度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最终保障地下防护系统在较稳定的工况下安全运行的目的,受外部侦测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排热系统可实现模块化安装。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9983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