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及颅底修复膜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981046.4 | 申请日: | 2021-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84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吴南;汪攀;王俊伟;邹德伟;潘金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F13/36;A61F2/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李俊华 |
| 地址: | 40001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 修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及颅底修复膜,包括用于对liliequist膜漏口进行修复的第一修复膜组件,以及用于对硬脑膜漏口进行修复的第二修复膜组件。该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及颅底修复膜,通过可融合生物膜、不可融合生物膜、支撑件、止血纱及固定气囊的配合使用,使得本申请技术方案结构紧凑、临床实用性强、效果显著,采用多层人工生物膜,辅助人工支撑和固定材料,成功实现了颅底修复,防止经鼻神经内镜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的出现,减少颅内感染的风险,降低危及患者生命的可能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改善预后;而且,该方法修复过程中均采用人工材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颅底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及颅底修复膜。
背景技术
经鼻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手术视角广、照明强度高、直视性强、创伤小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颅内鞍区占位性病变(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Rathke囊肿、脑膜瘤等)切除和治疗。通常,实施经鼻神经内镜手术时会导致颅底骨、硬脑膜和liliequist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发生;因此,术后经鼻神经内镜下颅底修复对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针对上述情况,术后经鼻神经内镜颅底修复常规方法之一是采用自体组织来修补颅底,常用自体组织有鼻腔黏膜瓣、阔筋膜、腹直肌前鞘、脂肪、肌肉等。这种修复法需要取用患者自身组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年第22卷第15期第1689页至1693页,神经内镜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临床分析],然而该方法会损害相关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进而造成嗅觉损害、鼻腔防御功能丧失、呼吸困难、皮肤感觉丧失、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佳、肌肉损伤、肌肉疼痛、长时间切口愈合不佳致肢体活动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而且影响术后鞍区病变是否复发的评判(影像学造成混乱)。
近年来,随着人工硬脑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神经内镜下采用自体组织结合人工硬脑膜也成为修复颅底常用方法之一[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13卷第2期第86页至第92页,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手术脑脊液漏修补失败原因及治疗的探讨],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损伤自体组织的弊端。
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经鼻神经内镜下颅底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对于目前本领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及颅底修复膜,以解决现有技术术后不便于对经鼻神经内镜颅底修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之一:
经鼻神经颅底修复装置,包括用于对liliequist膜漏口进行修复的第一修复膜组件,以及用于对硬脑膜漏口进行修复的第二修复膜组件。
进一步,第一修复膜组件和第二修复膜组件均包括可融合生物膜以及与可融合生物膜互相配合使用的不可融合生物膜。
进一步,第一修复膜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第一修复膜组件的可融合生物膜相贴,用于对该可融合生物膜进行支撑。
进一步,第二修复膜组件还包括止血纱,所述止血纱与第二修复膜组件的不可融合生物膜相配合,并与该不可融合生物膜相贴。
进一步,第二修复膜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止血纱进行固定的固定气囊,所述固定气囊与止血纱相贴。
本实用新型之二:
颅底修复膜,所述可融合生物膜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所述不可融合生物膜为B型硬脑膜修补材料。
本实用新型之三:
颅底修复膜,所述支撑件为明胶海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人民医院,未经重庆市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9810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门固定工具
- 下一篇:一种基于安全保护的家用配电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