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882361.1 | 申请日: | 2021-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58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D3/00 | 分类号: | A61D3/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安霞;谢一平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鼠 下肢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包括裹紧布、固定夹,所述裹紧布后端有两个通孔,两通孔沿裹紧布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裹紧布靠近通孔端设置有绑带,垂直于裹紧布中轴线,所述固定夹设置在裹紧布前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固定小鼠,并充分暴露小鼠下肢,避免清醒小鼠在针刺下肢时活动,导致针灸针脱落,影响针刺效果;可根据小鼠身体大小进行灵活调节,减轻小鼠不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动物夹持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实验小鼠被普遍应用在生理学、医学、药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小鼠进行注射样品、抽血等操作,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实验人员单独完成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刺通过多巴胺抑制NLRP3炎性体调控COPD慢性炎症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603694)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L-22缺陷介导COPD急性加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900039)开展过程中涉及到小鼠的针刺实验。然而大部分实验采用全麻下针刺小鼠,但该方法不能有效模仿人体接受针刺的过程,且全麻后影响部分神经系统兴奋性,可能对针刺疗效产生影响。因此某些实验需要小鼠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操作。但是实验小鼠体型小、动作灵活且容易咬人,所以对其操作前要进行固定以便实验顺利进行。
目前用于固定小鼠的装置不能充分暴露小鼠下肢,且小鼠身体很灵活,柔软性很高,很容易就从装置中挣脱出来,若把小鼠绑很紧,又容易导致小鼠窒息死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小鼠,并充分暴露小鼠下肢,避免清醒小鼠在针刺下肢时活动,导致针灸针脱落,影响针刺效果;可根据小鼠身体大小进行灵活调节,减轻小鼠不适。
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包括裹紧布、固定夹,所述裹紧布后端有两个通孔,两通孔沿裹紧布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裹紧布靠近通孔端设置有绑带,垂直于裹紧布中轴线,所述固定夹设置在裹紧布前部。
进一步的,所述裹紧布为长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裹紧布长度为8—12cm,宽度为5—7cm。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8—1.2cm。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cm。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通孔相距2cm。
进一步的,所述裹紧布为双层,绑带从裹紧布内层穿过。
进一步的,所述裹紧布为柔软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裹紧布为牛仔布。
进一步的,小鼠下肢从两个通孔穿出,小鼠头部从裹紧布前端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效固定小鼠,并充分暴露小鼠下肢,避免清醒小鼠在针刺下肢时活动,导致针灸针脱落,影响针刺效果;材质柔软,且可根据小鼠身体大小进行灵活调节,最大程度减轻小鼠针刺过程中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裹紧布,2-固定夹,3-绑带,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鼠下肢固定装置,包括裹紧布1、固定夹2,所述裹紧布1后端有两个通孔4,两通孔4沿裹紧布1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裹紧布1靠近通孔4端设置有绑带3,垂直于裹紧布1中轴线,所述固定夹2设置在裹紧布1前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823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血浆凝固的马血采集机
- 下一篇:一种基于冷媒的防弹背心内衬及防弹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