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881536.7 | 申请日: | 2021-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21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齐;何梦莹;邹浩军;彭思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科瑞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33/00;C12M1/00 |
| 代理公司: | 苏州拓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4 | 代理人: | 高泽民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友谊***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环境 检测 水生 生物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端部固定有料管,所述料管滑动套接有液体箱,所述液体箱内部竖直滑动连接L形结构的密封板;本实用新型料管端部直接套接液体箱,液体箱内的密封板密封料管端口,密封板和密封挡盒遮挡液体箱上端,减少菌类进入培养箱,利于进行培养箱内水生生物的生长培养,施力转动螺杆,使固定块受力上滑,带动密封板上滑一段距离,使下出口露出,这时密封挡盒未脱离液体箱,使液体箱内的营养液由下出口流入料管,最后进入培养箱,为培养箱内的水生生物添加营养液,上移后的密封板和密封挡盒依旧遮挡液体箱上端,减少菌类进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生物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各种微生物、藻类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培养箱通过料管放入水生生物和培养液进行培养,是水生生物生长培养的一种方式。
水生生物和培养液通过料管送入培养箱进行培养时,由于需要打开料管添加培养液,使得培养箱内出现进入菌类情况,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环境检测用水生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端部固定有料管,所述料管滑动套接有液体箱,所述液体箱内部竖直滑动连接L形结构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所述料管右端口紧密接触,所述密封板底端固定有密封挡盒,密封挡盒的下端和液体箱的上端滑动连接且保持紧密接触。
所述液体箱顶端开设滑槽,所述滑槽竖直滑动连接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一端与所述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液体箱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固定块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固定块侧壁固定有用于料管和液体箱连接限位的锁紧机构。
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底端滑动连接安装插套,所述安装插套滑动插入所述料管内。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截面呈L形结构,所述固定杆和所述安装插套之间固定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液体箱设有向上的开口,所述密封板与所述液体箱顶端开口紧密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料管端部直接套接液体箱,液体箱内的密封板密封料管端口,密封板和密封挡盒遮挡液体箱上端,减少菌类进入培养箱,利于进行培养箱内水生生物的生长培养。
2、本实用新型密封板的上端固定有密封挡盒,上滑密封板一段距离,使下出口露出,为培养箱内的水生生物添加营养液,上移后的密封板和密封挡盒依旧遮挡液体箱上端,减少菌类进入。
3、本实用新型安装插套插入料管凹槽内,限位固定块,锁紧液体箱,利于为培养箱内添加营养液供水生生物生长培养,转动螺杆使固定块上移,直至密封板上移后密封挡盒脱离液体箱,安装插套上移脱离料管,这时即可右移液体箱脱离料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板上移后下出口打开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板上移后密封挡盒脱离培养箱的状态示意图。
图中:1、培养箱,2、料管,3、液体箱,4、滑槽,5、固定块,6、密封板,7、螺杆,8、固定杆,9、弹簧,10、安装插套,11、密封挡盒,12、套孔,13、下出口,1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科瑞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科瑞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8815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